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发布2021当选院士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遂安、复旦大学教授郑正、上海大学教授彭艳和广州大学教授张季超共4位我国学者当选为2021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其中,上海大学彭艳教授还是一名“80后”,今年还不到40岁。
公开资料显示,彭艳,山东郯城人,1982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军委专家,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振动能量收集技术与部组件、装备自供能部组件等,获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等。
彭艳研究成果形成系列装备,近五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等10余个奖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能源领域、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影响因子:25.245)、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IEEE Trans On Mech、中国科学、IEEE Trans.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发表SCI等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
彭艳一直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海洋传感器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研制了“精海”9个系列无人艇(寓意精卫填海),搭载在海监船、海巡船、雪龙号,在东海、黄海、南海、南极执行大量任务。“精海”系列无人艇作为我国第一艘在南海、第一艘在南极、第一艘在东海作业的无人艇,进行20多次南海岛礁探测,为填礁造岛提供数据支持、在南极罗斯海为雪龙号首次找到锚地、完成桑吉号海上重大溢油探测与处置、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无人艇的国家技术发明奖、被国家基金委选为建委以来10大科技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隶属美国国会的美中经济和安全评议委员会在2016年报告指出:中国在无人艇领域取得了进步,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精海系列。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彭艳还曾以导师代表的身份在上海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在这篇发言稿中,彭艳讲述了自己投身海洋智能无人艇研发的心路。
彭艳说到:“经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选择了用10年的时间做海洋无人艇。不知大家是否记得,125年前中日甲午海战,装备落后导致致远舰沉没,开启了中国近代国耻。我们沉痛的看到,炮弹里面装的是沙石,作为动力的锅炉由于清政府经费压缩年久失修。邓世昌等爱国人士纵有一腔热血,怎能报国?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我们,装备弱则国弱,痛定之下而思痛之恨,居虽安之而岂敢忘危。科技是海洋强国的核心竞争力,10年前我们组建了‘精海’团队,寓意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打造出精确执行海上任务的无人艇。”
彭艳1982年出生于郯城县郯城街道王卸村,父母都是农民。为了供俩孩子上学,彭艳父母起早贪黑做豆腐,再跑很远去卖。虽然生活不宽裕,父母却很重视姐妹俩的教育。
从小在宽松的氛围中长大,2000年,学霸彭艳的高考分超过一本线40多分,被沈阳建筑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4年后,彭艳考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硕博连读,并选择了无人艇作为研究方向。
取得如此惊人成就的彭艳,从没有忘记母校郯城一中。记者联系到彭艳的班主任黄夫葛,在他的心里,彭艳是个好学习、肯吃苦、不服输的学生。
黄夫葛告诉记者,自彭艳高中毕业后,每到节假日,彭艳都会给老师们发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信息。在信息中,彭艳说,她今天取得的成绩和学生时代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她永远感激母校,感谢老师,是他们的精心培养,才有她今天的成就。她将不懈努力,争取更大的光荣,为国争光,为母校争光。
编辑:孔明百科网 张新杰
Copyright © 2020-2024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