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作者乔闪先生
编者注:此文为琅琊文史专家乔闪先生历时多年完成的又一力作。作者以严谨的考证态度,将翔实的文献史料,以细腻的文笔把老郯城的前生今世呈现给大家。这是包括海州、赣榆、东海、临沭等古郯国区域内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篇幅很长,孔明百科网按作者所分:少昊之国(“古郯子国”)、郯国故城(“北老城”)、元明清古城(“碌碡城”)、民国旧郯城四部分予以转载。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端,红花埠为清初京福官道山东12处驿站的“山左首驿”(另有郯城驿、李家庄驿,一县居三。据黄六鸿《福惠全书》)。时光碾过空旷的原野,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怀抱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稍稍回望一下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老郯城。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郯城人,都应该了解、认知一下故乡的这段历史。
一、少昊之国(“古郯子国”)
东海之滨最大的河谷就是沂沭河河谷,河两侧多为平原谷地,地形北高南低,被称为“打碎了的盾形地”。史前时期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这片山河纵横、沃野千里的古老土地,是原始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这里劳作、生息、繁衍。这里是“最早的山东人”集聚地,即山东地区古人类的发源地。
河流是文明的载体。旧石器时代晚期,沂源猿人逐水而居,南下定居于沂沭河冲积平原,建立了密集的聚落群,开始了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原始农业活动。沂沭河流域是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考古工作者在北起沂源、沂水,南至郯城县的沂沭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先后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存地点上百处,均为1~2万年前的人类所创造,仅郯城境内就有黑龙潭、安子桥、朱庄、山南头等处文化遗址。
以鸟纪官的少昊画像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少昊氏为远古时代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为华夏共祖之一(“五帝之一”)。少昊(玄嚣),名鸷,史称青阳氏、金天氏,传说为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东夷是我国东部濒海的古老部族,少昊部落,当系居住在今山东濒海一带的东夷族最繁盛支系。
少昊之国南到郯城,直抵淮河岸边,西到曲阜,北到泰山,东到大海,有着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均以鸟为名。据记载,其部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娶妻凤鸿氏后,改以凤凰为图腾。少昊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鸷、枭、雕。它先后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进入了氏族联盟的鼎盛时代。同时,少昊听从大臣们的建议,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长设官分职,如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闭、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五工正、九农正等,分别掌管节气、民政、军事、司法、建筑、营造、刑律、农事等,组织严密,井然有序,以宽松自由的政策管理天下政事,文明程度远比其他部族要高。
原古郯酒厂郯子像残碑(张新杰收藏)
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的人类就开始掌握了酿酒技术,使用砭石治病等。竺可桢(1890~1974)曾梳理研究5000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他发现,三四千年前“在山东省近海地方的郯国人民, 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测定春分的到来。”当时家燕是在春分时节飞到郯国的。而现在是春分时节飞到上海,春分后10~12天飞到山东泰安,而郯国就在上海与泰安之间。通过纵向比较,他推断出: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古郯国的族源,史界认为应该是少昊氏之后裔嬴姓之国,这是有史籍记载为依据的。具有东夷遗风、作为少昊之后的郯国,立国时间很早,有学者推测,至少在商朝时期就已经作为方国存在了。
徐州,本为区域名称,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乂:治理,艺:种植。东到大海、北至泰山,南到淮水之间,都是徐州所辖区域。在这个地区,淮水、沂水得到了治理,蒙山、羽山一带的土地都开垦出来种植农作物了。这里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从郯子第二次朝鲁时(《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介绍以鸟名官的叙述来看,在少昊时期,东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农业生产(农桑),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其官职职掌涉及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框架。郯子与鲁昭公君臣关于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命官的历史与官制的谈话,打动了孔子,使其“问学于郯子”,可见历史悠久的郯国保留与传承了中原等地早已失传的古代文化。
1977年的郯国故城文保碑
郯为少昊后裔,约公元前11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古音tán)国,属人方。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炎国演化为郯国。郯国处于山东与江淮之间,东向大海、南面徐国、北控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成为西周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周公姬旦东征后,郯国降服于周王朝。
郯国在西周的资料非常少,仅有两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干信息。当时东夷反叛,周王朝军队驻戍于“炎”(即“郯”)地,其交通、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周昭王曾经从郯国出发进攻徐国;卫国国君康伯也长期以郯国为控制东夷的根据地,并且赠送白马给大将军召。后来大将军召驾着马车征讨徐国,大获全胜,所以制作了此“召尊”来纪念赏马一事。
春秋时期,郯国与其西北方向大国鲁国通婚联姻,政治关系密切。《春秋》载:“宣公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学者杨伯峻作注解说:“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有郯国,则郯国至战国犹存,郯国故城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二十里。”地理学名著《读史方舆纪要》载:“郯,今郯城西南有古都城。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公元前605年周历正月,鲁宣公、齐惠公促成莒国同郯国讲和,莒国人坚决不答应,于是鲁宣公率兵攻打莒国。
立于郯子公园里的郯子像
考古专家学者对郯城县城西南三十里左右的周围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共发现有四处遗址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第一处是马王遗址,年代为商周时期,地处郯城县归昌乡马王村西南500米处,墨河南岸,为高台地遗址;第二处是南沟崖遗址,时代为龙山—商周—汉时期,地处郯城县西南30里,现属花园镇南沟崖村,位于故沟渠南岸,也是高台遗址;第三处为花园镇捷庄西殿角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在遗址上部采集到大量的陶片和瓦当,大都是汉代遗物;第四处是在归昌乡曹滂村东北的步陇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50米,位于古沟渠南岸,从地表采集到大量的陶片其时代为商周至汉,该遗址东北距县城二十里。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商周初期,郯国可能建都于县城西南二三十里的上述某地,春秋时期,由于沂河、沭河河水泛滥,导致都城被湮,遂迁都于现在的县城北部。
“古郯子国,即城北旧墉也。”(乾隆《郯城县志》)墉的本义是指高高的城墙,旧墉,郯国故城的城墙。郯国建都初期,规模比较小,大致坐落在故城东南角。秦汉之际,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曾长期为鲁南地区的一个重要都邑,先后建立了郯县、郯郡(后更名为东海郡),并进行了多次扩建。《太平寰宇记》卷十七载:“古郯城,古郯子国,在(下邳)县东北百五十里故郯子国城”,“其故城周十余里,在沂沭二水之间”。公元前414年,郯国为越王朱勾所灭,国君郯子鸪被擒。从商朝后期到战国初期,郯国大约存在了700多年。在郯国灭亡之后,郯国后人以郯作为姓氏。
所以说,郯为古地,历史上曾为国为郡。翻检附近地区海州、赣榆等地的旧史志,往往在其序言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郯子国也”。比如明代诗人方尚祖所写的《海州》一诗,其首联为:“东海名邦遗,郯封分野列。”意即春秋时海州属于古郯子国的境域,汉魏隋唐时属于东海郡辖地。秦始皇设置郯郡,汉置郯县,且郯县为东海郡首县,驻地城池更是郯县、东海郡和徐州刺史部的治所。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封常山宪王之子刘商为泗水国王,以郯城为王都,据《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初置泗水,都郯。”《汉书·地理志下》:“泗水国,故东海郡。”后迁都陵城,东海郡治又迁回郯城。
与孔子有关的倾盖亭
郯国故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两汉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史书记载,古代郯城曾出过9位宰相级别的官员。其中,西汉2位——于定国、薛宣,东汉2位——陈耽、刘虞,魏晋南北朝时5位——王朗、王雅、徐羡之、徐孝嗣、徐勉。所以,郯城又被称为“九相之都”。西汉知名儒者后苍、澓中翁,东汉作家卫宏(有《毛诗序》传世),三国时经学大师王朗、王肃父子,南朝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何承天,著名文学兄妹鲍照、鲍令晖,诗人何逊,“一代文宗”徐陵(《玉台新咏》),隋代著名学者包恺,武则天当政时刚正不阿的政治家徐有功等等,都是古郯大地上的翘楚,正可谓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千百年间,老郯城地当南北要冲,在汉魏以降之前,一直是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明清时又有国家驿道京福官道经过,是连接江淮地区和齐鲁大地的重要交通枢纽,重镇苏、鲁,地位显赫。自古及今,以鸟名官、郯子朝鲁,孔子问官、程孔倾盖,后苍说礼、卫宏论诗,于公高门、万石严妪,刘秀到郯、康乾南巡,导沂整沭、采莲湖稻改……老郯城留下了几多故事和传说、几多佳话和传奇!
老郯城,中间以今郯子公园附近的护城河为界,可以划分为一南一北两个片区,北为郯国故城,俗称“北老城”,南为“碌碡城”,即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党政机关驻地的县城。
作者简介:
乔闪,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002年被郯城县人民政府授予“《郯城县志》编修先进个人”。雅好方志,特别是古郯文化、沂蒙地区文化和东夷文化,主编《简明郯文化读本》《郯城县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等校本课程用书。
注:本文由孔明百科网报道,转载需经乔闪先生授权。(编辑:张新杰)
Copyright © 2020-2024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