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孔明行业百科

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乔闪‖话说老郯城之三:元明清古城(碌碡城)

10-20点击量:529

作者乔闪先生

  编者注:此文为琅琊文史专家乔闪先生历时多年完成的又一力作。作者以严谨的考证态度,将翔实的文献史料,以细腻的文笔把老郯城的前生今世呈现给大家。这是包括海州、赣榆、东海、临沭等古郯国区域内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篇幅很长,孔明百科网按作者所分:少昊之国(“古郯子国”)、郯国故城(“北老城”)、元明清古城(“碌碡城”)、民国旧郯城四部分予以转载。

  一、少昊之国(“古郯子国”)……

  二、郯国故城(“北老城”)……

  三、元明清古城(“碌碡城”)

立于郯城北门的郯子出游雕像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郯县属泗州(前为下邳郡)。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于此时。元和间(806~820年),复置郯城县。唐后期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从未复县,成为南北两个政权的疆界拉锯地带。宋元时,郯境属京东东路、沂州,城市寥落。《齐乘》:“郯城,沂州东南百廿里。”据《郯城县志·秩官志》载,至元五年(1339年),张伯玉(徽州歙县人,今属安徽)任郯城县知县。据此,可以认定郯城县系元代后期复置。明代,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下辖政区为4乡45社。雍正二年(1724年),沂州从兖州府独立出来,划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升格为府,郯城县隶属沂州府

  元末,王宣、王信父子割据山东。王宣原本是元朝文官,黄河水灾时,他主动要求回乡治水,朝廷就任命他为淮南淮北都元帅府都事。王宣回到扬州兴化,募集了三万民夫,几月之间就完成了水利工程。当时各地兵荒马乱,朝廷任命王宣为淮南淮北义兵都元帅,令其招兵买马,屯田驻守。不久,王宣率军收复了徐州,随后前往滕州驻守。王宣次子王信跟随察罕帖木儿打败益都的田丰,不断扩大势力,逐渐控制了苏北和山东南部。随后,王宣、王信父子都被任命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王宣加封为司徒、沂国公,与次子王信共同镇守沂州。

  沂州守御王信在郯城勘址,于护城河(今郯子湖)以南县城今址,另外修筑新城,故城遂废。因筑城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采石、运石困难,为了抢工期并使城池建得牢固,便从民间大量征用碌碡。此新城墙基由碌碡排垫,“累土而立”,版筑而成,故称“碌碡城”。城墙“周围五里八十步,高一丈二尺,宽八尺;护城河宽三丈,深九尺;设有三个城门,南曰通淮,西曰瞻鲁,北曰拱极”(《乾隆郯城县志》),是一个用黄土夯筑而成的规模不大的土城。所以有人说“郯城自古无东门”。

碌碡资料图片

  碌碡,又称石磙、碌轴,郯城方言中又被称作lu zhui(读作鹿锥,阴平),是一种比较笨重的石制农具,用以碾轧谷物、平整场地。1958年,人们在拆除县城内一段古城墙时,就挖出了大批砌排整齐的碌碡,每个长69厘米,直径51厘米,青石、红石,有辋、无辋的皆有。

散落在一中老城墙边的碌碡上刻有文革口号

  元至正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占领江淮地区后,山东事实上成为元朝京畿地区的南面屏障。沂州的元朝守将王宣、王信父子此前曾写信给朱元璋,表示有意归附。占领沂州,是朱元璋北伐的关键一步。于是,朱元璋决定派徐达、常遇春统兵出发,开始北伐,攻取山东,从而撤掉京师的“屏蔽”。王宣父子表面上请降,实际上却加强了防御力量。当时,朱元璋密令徐达,王宣父子首鼠两端,不可轻信,接收沂州时务必小心谨慎,以防有变。这期间,王宣派儿子王信到莒县、高密等地招募军队,一边派人与明军周旋。徐达则果断命令明军围攻沂州,王宣开始闭门拒守,后见大势已去,于是出城投降。徐达又派使者劝降王信,王信在杀死使者后,遂逃往山西哥哥处。徐达对王宣的反复无常,非常恼怒,“杖而戮之”。由于徐达用兵得法,势如破竹,仅仅4个月内,基本占领整个山东,连朱元璋都怕他因此过于骄傲,亲笔写信谆谆告诫:“胜利太多,就会骄傲。请将军自勉。”后来,王信与其子王招潜回故里,避祸隐居于兴化东乡竹园垛,耕读自安,直至忧愤而死。

沂州城资料图片

  1510年(明正德五年),时任郯城知县黄琮,命人拆除沭河西岸禹王台石坝上的石头来修建县城北大门,并在北城门之上增建城楼。这样,沭河完全失去了防御,频繁向西侵犯沂河,导致连年水患不已。历史上把这段事件称之为“毁台修城”。黄琮(1471~1524),字元质,明应天府(南京)上元(今南京城区西北部)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历任青田、城知县,后升任横州知州,著有《乞养堂稿》。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知县郎湘修建南门、西门,并在西、南城门之上再建城楼,与北门城楼对应相望。同时,疏浚护城河,“深九尺,阔三丈。”

  1577年(万历五年),知县赵蛟又在城墙上建筑了4座小角楼,使古城初具规模。

郯城县志插图

  1583年(万历十一年)七月,大雨如注,沭河暴涨冲进城河,城南门崩塌,南门外通淮桥也被洪水冲垮。知县颜若愚重修南门,并在东城墙之上增建鼓楼,供奉文昌帝君像,故又称“文昌阁”(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保一方文风昌盛)。后又在其南百余步间城墙上建魁星楼(又名魁星阁),塑魁星像(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魁星即文曲星,是古代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之神,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支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一条大鳌头部,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同时,他安排蒋劝全权负责修复通淮桥,僧人永兴负责募化银两物资,众人拾柴火焰高,几个月后就建成了如“长虹卧龙”的新桥。

版筑土城示意图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知县文广开始改变过去用泥土夯实建筑城墙及其附属设施的做法,采取“甃(zhòu)以砖”的办法,即用砖来修建城墙和各个城门,这样既美观坚固,又免除年年岁岁修复之苦。同时,在各门城楼建成重楼,城四角建起硅楼,楼阁恢宏,女墙鳞峙,蔚为壮观。

郯城县志记载的康熙大地震

  1649年夏末,沂河决堤,沙压良田,桑麻尽无,造成马头镇中下游地区绝产。1651年(顺治八年)七月,沂沭河“两河并溢,四境淹没”,新上任县令张崇德(辽东人),只好由马头镇“平地乘舟”到县城赴任。1652夏季、1659暮春,连番大雨使沂沭河再度成灾,造成“禾谷漂没,豆田泥烂,斗粟千文,民不聊生”。1668年(康熙七年),郯城遭强烈地震破坏,城墙垛堞都轰然坍塌,楼阁无存,县治成一片废墟。1671年冬天,郯城下了一场特大的雪,“平地皆深丈余”,积雪与村庄中的树木等高,房屋全部被埋没,“百姓多自雪底透窟而出”,“鸟雀、獐兔、花果之类,冻死绝种。”1678年(康熙十七年),沭河大水再次泛滥,直冲城墙根,北城墙被冲塌60余丈,县治一片汪洋,“雨声哭声水声里,哭声水声争咽喉”,阖城百姓苦不堪言。“大水,大饥,人相食。”“弹丸小邑,久被凋残”。据旧县志记载,在城外的乡间,就连最要好亲近的朋友也都不敢一起到田野中去。此时,郯城人口已从明末的20余万下降至6万,登记上税的耕地面积由375万亩骤降到150万亩,日渐萧条,几乎是鲁南经济最不发达的县。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知县方殿元修筑东北角城墙四十五丈。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知县荆文康又修筑西北角城墙十五丈,而各个城门楼和女墙直到乾隆二十八年也未修复。

倾盖亭广场

  倾盖亭与问官祠旧址。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均始建于明。倾盖亭,为纪念孔子在郯北路遇程子“倾盖而语,赠绢伤离”而建,岁久亭坏,1538年(万历十一年),知县颜若愚重建。康熙十一年,知县黄六鸿捐俸“重为鼎新”,修建大门一间、亭一间、祠三间,祠后又殿三间,祀观音大士。问官祠原址在倾盖亭处。正德年间,县令黄琮将问官祠迁于县城内北门里关王庙,并为之立碑作记,碑额文字为“问官故里”。后因兵戎战乱,倾盖亭与问官祠俱尽毁。

  孝妇祠。坐落在原郯城酒厂南侧、205国道西旁。该祠分南北两部,南为孝妇祠,系1808年知县周履端所建,道光五年知县徐铭增修后殿,北部为一院落。嘉庆元年四月,周履端刚来郯城任职时,适值大旱,县里故老对他说:“周孝妇冢祈雨辄应”,他去顶礼祷求后,果然立刻下了大雨,于是就聚集工匠兴建了该祠,题请敕封孝妇为 “柔嘉康济夫人”,并敦请戏曲家王曦(1805?-1834?江苏太仓人)创作了《东海记》传奇16出。时任山东督粮道(漕运总督属官,专管漕粮运输,秩正四品)的著名学者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江苏阳湖人,乾隆六十年授山东兖沂曹济道,次年补山东督粮道,嘉庆十二年任山东布政使)专门撰写了《重修东海孝妇庙记》,引经据典,稽古考证,明确指出“《太平寰宇记》:‘孝妇庙载在东海县,是今海州。’汉东海郡治郯,当以此为是。”据此,当时孝妇祠还被称为“东海孝妇庙”。周履端曾经两任郯城县令,早在乾隆六十年(1795),孙星衍就任兖沂曹济道(清朝时期山东省南部设置的一个分巡道,涵盖整个鲁南地区,仅作为监察区域,辖兖州、沂州、曹州3府及济宁直隶州,驻济宁,秩正四品)时,就应同是阳湖老乡的周履端之请,撰写了《大清防护东海孝妇墓碑》,对其“崇礼庙貌”修葺一事作了充分肯定。

立于郯城酒厂南侧的文保碑

  孝妇祠自前向后为山门、正殿、后殿3个部分。山门系古式,高脊走兽,台阶3级,大门面东,朱门双开,气势恢宏,并衬以古郯书法名人朱烺如题写的对联:“六月飞雪天报孝,三年不雨帝鸣冤。”正殿面宽3大间,殿前为9级正方形月台。殿中端坐凤冠霞帔、眼微开的孝妇塑像,布置庄严肃穆。祠之前有戏台一座,供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唱戏祭神之用。祠之西北隅,栽植松柏、丁香、紫藤等树木花草,景色宜人,幽雅寂静。该祠几经战乱变迁,新中国成立前后即建筑全无。

  一贯书院。据传,春秋末年,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宗圣”曾子在磨山(县治西北六十里)一带游学时于此设教。由于元初统治者提倡、鼓励创办书院,1342年(至正二年),管文通(元朝磨山北凤仪村,今兰陵县磨山镇华岩寺村人)在担任江西庐陵知县期间,倡议兴建了曾子书院,用来祭祀曾子,并教授生徒,朝廷因此颁发了“曾子书院”匾额。因院中有一巨石,敲之如琴声,又名琴声书院,明代改名为宗圣书院,祭祀曾子,鸣钟击磬,乐声悠扬。据嘉靖《山东通志》记载, 郯城县学 “在旧治西,元末毁。”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 郯城知县邓昇筹资重建曾子书院。1417年(永乐十五年),知县边杰又重新加以修葺。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3年,即1465~1487年,年号成化)时期,对书院建设十分重视。因书院远离县城驻地,地偏房旧,给县学诸生来回朝祀、读书学习等带来诸多不便,1467-1668年(成化三年至四年),知县李楷(字廷式,云间人,即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进行了大规模移建,将曾子书院移建于县治之西大街,历时一年四个月,“前设礼殿,后设讲堂”,“高敞宏丽,焕然一新。”1488年(弘治元年),知县王洪拓地重修殿庑堂斋。正德年间 (1506~1521),知县唐龙、邵道宗相继重修书院。正德十六年,知县邵道宗开辟修建学路。1522年(嘉靖元年),知县邵道宗改园明庵(今县红旗小学西南角)重建;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知县郎湘将曾子书院移建于县城北门之内,并更名为“一贯书院”。隆庆元年(1567)春正月,知县张应登委任太医院医士官蒋劝(郯城人)全面负责修葺已倾颓朽坏多年的书院正殿、两庑配殿及明伦斋、棂星门等,体制恢廓。万历后期书院建设又日趋鼎盛,1576年(万历四年),知县赵蛟安排由太医院医士官蒋劝出资重修。

郯子公园内的一贯书院

  清初沿袭明制,州设学正,县设教谕。1668年(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一贯书院在8.5级的郯城大地震中轰然倒塌,贡生杜景炤等呈报知县冯可参允准,将书院迁往北老城,即今郯城一中老校区附近。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方殿元申请迁回旧址;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知县刘三异重修正殿,并建两庑、明伦堂、棂星门等,规制逐渐恢宏。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知县荆文康、教谕李殿奎新建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及斋房。1750年(乾隆十五年)知县李湖出资修复。1753年(乾隆十八年),知县李湖捐赠廉俸银80两,捐置草房38间,拨入土地216亩等;前任知县吴兆基捐置姚马保前地71亩,在县城南门大道内侧扩建一贯书院,并延请翰林院庶吉士、曾任莆田知县的退休乡贤王恒来书院讲学。1759年(乾隆二十三年),诸诚人王述德任郯城教谕,又倡议重修一贯书院,并撰写了《一贯书院肄业记》。1808年(嘉庆十三年),知县周履端又筹资对书院进行捐修、改扩建。清道(光)、咸(丰)、同(治)时期,一贯书院历经兵燹,缺少经费。孙锡辂(马头镇人,同治元年举人)禀追典铺存本,整顿学规,厘定章程,使一贯书院复得开办。孙锡辂与其子孙友莲先后任一贯书院主讲,附近各县生徒不远数百里负笈前来求学。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仅存的一贯书院贡卷

  清朝雍正间,根据地域、人口、赋税、政务等方面的差异,将全国州县分为冲﹑繁﹑疲﹑难四类等级,以便选用官吏。按照当时的解释:冲谓地方冲要,处在交通要道;繁谓行政事务繁重;疲谓税粮滞纳过多,民情疲顽;难谓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这是一种行政分等制度,如同后来的“大县”“小县”之分。“冲繁疲难”这四个字里占的字越多,政府治理的难度就越高,地位也就越重要。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或“要”缺,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缺,三字(有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六种)为“要”缺或“中”缺。据《清史稿》统计,沂州府、兰山县、郯城县均为冲、繁、难,附近州县:沂水冲、繁,蒙阴冲,邳州冲、难,宿迁、海州均为繁、难,赣榆、沭阳均为难。京福官道东路的开通,特别是康熙六次南巡其中三次经过郯城,乾隆六次南巡均经过郯城,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多次莅临,使得“昔僻今冲”的郯城名声大噪。如今,这条官道已演变为205国道,仍是连接苏鲁乃至南北方的交通大动脉之一。

作者乔闪先生

  作者简介:

  乔闪,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002年被郯城县人民政府授予“《郯城县志》编修先进个人”。雅好方志,特别是古郯文化、沂蒙地区文化和东夷文化,主编《简明郯文化读本》《郯城县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等校本课程用书。

注:本文由孔明百科网报道,转载需经乔闪先生授权。(编辑:张新杰)

官方推荐

郯城县佛教协会中秋前夕走访慰问佛教场所

查看详情

郯城县佛教协会审核青山庵新入驻出家师

查看详情

墨韵华章——临沂画家刘玉学作品欣赏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举办第二届伏羊文化节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查看详情

补遗临沂籍黄埔军校学员:七分校之蒙阴刘堃然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顺利召开第二届二次理事会

查看详情

乔闪‖钩沉那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临沂籍黄埔军校学生

查看详情

郯城籍黄埔军校学员:后高峰头东村的百岁老人徐祗则

查看详情

临沂市马术运动协会会长杨维庆加入世界汗血马协会

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20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