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郯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继民先生题字
本文作者乔闪先生
编者注:10月9日晚上,我邀请琅琊文史专家乔闪先生为《龙山风雅集》作序。先生费时半月余,改动调整十多次,今终定稿。通过这段时间的每天沟通,我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铄古切今的饱学之士、妙笔生花的鸿儒硕学。文化名家焦子栋先生说:“乔闪先生将蛟龙山一文考证详尽,掌故信手拈来,围绕蛟龙山与立朝村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水利工程修建,从地理形胜到生态环境,从蛟龙意象的形成到民谣的恰如其分借用,从历史典籍的考据到民间传说的剪接,从熟悉的乡音乡语到朴实无华的乡恋乡情……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更多出一份原汁原味的厚重与贴近现实的亲切。”因此文篇幅很长,为了便于阅读,分四章节予以转载:蛟龙千古秀、沂河百代清、乡土山川美、人文灵韵深。
焦子栋先生2006年拍摄的这张是蛟龙山现存最早的照片
一、蛟龙千古秀
蛟龙山,简称龙山,北南走向,蜿蜒起伏在沂河东岸的一片冲积平原之上,矗立在县境中部,因形状如同一条趴卧着的蛟龙而得名(山体西陡东缓,山势北高南低,宛若昂首向北俯卧的蛟龙),最高处海拔109米,南北长1500余米。民国初年《临沂县志》载:(在临沂)“城南八十里。”山顶有一片二百多平米的开阔地,当地人称其为玉皇顶,周边有一圈用石块垒砌的石墙,又叫石圩子。山顶原建有一座玉皇庙,故又名庙山。
在玉皇庙南坡偏西不远处的一块巨石上,有两个孔洞紧挨着的泉眼,当地人称龙鼻子、龙眼。无论阴晴旱涝,大如拳头的泉眼孔洞内总是水溢不断,为蛟龙山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据说泉水能明目,很多人都到这里洗脸、洗眼睛。清咸丰、同治年间,来到山上避难居住的当地百姓有数万人,都是饮用这清冽甘甜的龙眼泉水。
据旧志记载,蛟龙山,自沂河西岸不远处的文昌、文曲二山起脉,“穿河崩洪”,结为沂河东岸的小土山,即今土山拦河闸所在地东岸,又向南3公里左右,然后兀然隆起。
沂河如练,流到薛庄西北方向,“曲折西南流,环起二面”,蜿蜒曲折,即围绕着立朝村、蛟龙山,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大弯,然后又往南流去。在这里,留下了“银带绕山”的美景(“立朝八景”之一)。如果你驱车行驶在滨河大道上,对这个大弯道感觉得会更加明显。
在汉民族传说中,龙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布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蛟,龙之属也”(《说文解字》)。蛟龙即蛟,性情暴烈,是古代神话中拥有龙族血脉的神兽。传说“蛟”修炼一千年后,便会沿江入海,化龙腾飞。《述异记》等古籍对其形象的描述不一:一说小时为蛟,大则成龙,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总之,在传说中,龙在天行云布雨,落地成蛟。蛟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兴云作雾,无所不能。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蛟是古代神话中一种能够发洪水的龙。蛟龙出渊,必发大水,常常会带来狂风暴雨、江河暴涨泛滥等。因此,古人又称这种现象为“发蛟”、“出蛟”或“走蛟”。春秋时,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在吴国得到一把宝剑后,乘船返回楚国,渡江到了江中央,就有两条蛟龙左右围绕着他们的船。他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进行殊死搏斗,杀了恶蛟(《吕氏春秋·知分》)。当时,孔子的入室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有一次携带千金之璧渡黄河,也是“两蛟挟舟”,子羽奋不顾身,“操剑斩蛟”,并“投璧于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斥巨资建造大船,想要出海寻找蓬莱仙岛,当船驶到烟台芝罘山附近海域,遇到一条像山一样大的鲛鱼,用可以连射的强弩把它射杀了(《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前106年)冬天南巡,从浔阳乘坐船游览长江时,就遇到了“蛟”,汉武帝亲自射杀了那条“蛟”,并把它给捕获了。据后世学者考证,秦皇汉武所射杀的蛟龙,不过是海中的鲸鱼和江中的扬子鳄而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周处在长桥下入水三天三夜斩杀时常伤害人畜的恶蛟而回的故事(又见《晋书·周处传》)。彭乘(985-1049)在《墨客挥犀》卷三说得很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在惠州作了《白水山佛迹岩》长诗(《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八)。其中名句“潜鳞有饿蛟,掉尾取渴虎”,写一只老虎到惠州一个水潭饮水,潭中蛟龙认为它侵犯了自己的领地,就跳出水面与虎搏战,结果渴虎不敌饿蛟,被“尾而食之”,即蛟龙用尾巴击昏老虎并缠起吞吃了。南宋洪迈《夷坚志》中所述“阁山蛟”:身长九尺,以身缠人,并吸人血,以致人身亡。清人薛福成对蛟的描述:头部似牛,身体兼具龙、蛇特点的动物(《庸盦笔记·述异》)。这表明,至清代时,对蛟的形象组合已完成。
天下第一剑
“世间怪物有蛟龙,三百六十虫之长。”(南宋探花何梦桂《蛟龙歌》)由于古代为农耕社会,科学技术不昌明发达,难以解释自然界出现的有关灾异现象,所以,往往将这些现象同传闻中的蛟龙出洞等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受降水量、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在狂风暴雨时,特定地形、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洪水或者泥石流,速度迅猛,规模较大,危害很大,波及范围也比较广。
古人认为,水灾的出现是由于神兽“蛟”作乱,于是在很多古代石桥或者河道下面,都会放置一把“屠龙宝剑”,这样据说就能防止蛟龙发洪水。1988年,在济宁市兖州区城南,人们在挖沙清理泗水河道时,就挖掘出一把巨大的铁剑:剑长7.5米,重1540公斤。从铭文看出,这是300多年前( 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兖州知府金一凤安排人专门制作的,因为当时(1712年夏)连日倾盆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冲毁了兖州南大桥。该剑是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是兖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椒丘欣,为东海上人,《续汉志·郯县注》作万邱欣,《水经注》作蕃丘䜣,是春秋时期齐国闻名天下的一位勇士。他曾奉齐王之命出使吴国吊丧,南下途经某个渡口时,他的坐骑让蛟龙给吃掉了。椒丘欣一怒之下,袒裼(tǎnxī,脱去上衣左袖,光着膀子)持剑跃入水中,与蛟龙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出来时只伤了一只眼睛,因此名声大振。《吴越春秋》《韩诗外传》《论衡》《水经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对此都有记载。不过《韩诗外传》的记载有一些出入:椒丘欣同水神激战三天三夜,斩杀了三条蛟和一条龙,又被雷神击打了十天十夜,“眇其左目”(miǎo,《说文》:一目小也。此处指左眼失明。)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东海郡郯县注引《博物记》: “有勇士亭,即勇士菑丘訢。”钦定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沂州府:“勇士亭,《后汉书·郡国志》注:郯有勇士亭,即古勇士万邱欣也。”乾隆《郯城县志》卷之四·古迹:“勇士亭,在郯境,《汉书·地理志》:郯有勇士亭,古勇士万邱欣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吕氏春秋》:“东海上,乃东夷之土”。《孟子·尽心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伯夷、姜太公为了躲避商纣王的迫害,都到海滨地带隐居。
由此看来,“东海上”即过去的东夷,指今天的山东近海地区,东海上人即是指居住在东部海滨一带的人,姜子牙、椒丘欣均为这一地区的人。至少是在两汉时期,为纪念椒丘欣,郯县的人们专门兴建了勇士亭,只是亭子在“郯境”的具体位置不详。蛟龙山下的立朝村,北宋初年原名“力邵镇”,其中“邵”的古义为“高”,当指此处为沂河岸边的高地,也许人们在此建村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大力士万丘欣。由此看来,勇士亭应该建在沂河的古渡口旁边,即使不是在蛟龙山附近,也应离这个地方不远。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蛟龙山,当地有着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远古洪荒时代,相传这里并没有山,只有一条大沂河,河水经常泛滥成灾,害得两岸百姓叫苦连天。玉皇大帝便派蛟龙下界来镇守,以便让河两岸的人民安居乐业。谁知蛟龙到了这里,终日玩乐,不理政事,河水依然泛滥,弄得民不聊生。有一天,几个血性汉子持着长矛来找蛟龙算账,他们哪里是蛟龙的对手,不几个回合,就被蛟龙张开血盆大口吞吃掉了。于是,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杨戬下界降伏蛟龙。惯于安四方、解民苦的杨戬,驾鹰牵犬,头戴三山帽,随从执弓带箭,旁立其兵器三尖两刃刀,火速下界来到沂河边,与蛟龙展开了一番血雨腥风的激战,最后斩杀了蛟龙,为民除害。蛟龙死后变成了一座山,即“蛟龙山”。
山顶玉皇庙的龙眼泉,据说就是蛟龙的两个鼻孔所化。所以,后世民间尊奉二郎神为水神。当地人感念玉皇大帝恩德,“为立祠祀之”,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玉皇庙。当地还流传着二郎神“担山赶日”“耕田播种金豆子”等民间故事。过去,山上还留有传说中的二郎神休息时的石椅、哮天犬的足迹,以及二郎神夫人做饭用的大石锅、送饭用的竹篮等石头印迹。
这座千年古刹,坐北朝南,曾经掩映在几株苍劲的银杏树下。据说当初盖庙时用的梁柱是用鲸鱼骨头做成的,因此又称“鱼骨庙”。正殿下方左右两边各建有配殿,供僧人们生活食宿之用。寺庙院内原有多通石碑,松柏常青,香火鼎盛,钟声悠远,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山门前大道顺山坡南下,两侧怪石参差,松柏婆娑,山风浩荡,芳草萋萋。”清明佳节三月三,抹(mā,当地方言“摘掉、脱掉的意思”)了帽子赶南山。”每年农历三月三逢庙会,附近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都来祭拜烧香、求签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方圆三四十里外的人也纷纷慕名前来逛庙会。山上山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场面非常壮观。
玉皇庙早期应该是道观(玉皇行宫),供奉玉皇大帝,后来,庙内除供奉玉皇大帝外,还供有文圣人孔子、武圣人关公,再后来又改为佛寺。清末民初,庙里有一个叫法喜的老和尚,据说善吹笛箫,每当他诵完经,就站在山顶,吹起笛箫。静夜里,那悠扬飘荡的袅袅笛音,宛若天籁,绵延回响,远近皆闻。
后来,由于兵连祸结,土匪横行,占山为王,官兵在清剿时久攻不下,最后纵火焚烧寺庙,各类经书、镀金造像及设施、物品都被付之一炬。据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在蛟龙山上方,久久不散。就这样,千年古寺沦为一片废墟,仅剩下矗立在玉皇顶上的石圩子。山脚下山南头中村西北部,也有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庙,有五间正殿,殿门两边有一副石刻对联:“巍巍乎惟天为大,荡荡哉无民能名”,正殿东边二层小楼为“藏经阁”。此庙毁于1987年旧村改造时。
作者乔闪先生近影
作者简介:乔闪,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002年被郯城县人民政府授予“《郯城县志》编修先进个人”。雅好方志,特别是古郯文化、沂蒙地区文化和东夷文化,主编《简明郯文化读本》《郯城县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等校本课程用书。
注:本文由孔明百科网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编辑:张新杰)
Copyright © 2020-2024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