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孔明行业百科

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屈邦杰‖《蛟龙山八景》

01-14点击量:1606

编者注:我和屈邦杰先生相识于2021年4月份,至今仍未谋面,只有微信联系。屈老已值朝枚之年,但是思维敏捷、声音洪亮、热情不减、激情不退,尤其是对家乡事务的关心和付出令人钦佩,诠释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屈老是褚墩镇东永安村人,他于1972年前跟随老人生活在庙山镇山南头村。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蛟龙山的沟沟坎坎,感受到了蛟龙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龙山风雅集》刊印之际,屈老不但为我们还原了优美的《蛟龙山八景》,更精心绘制了《蛟龙山地图》和《立朝村地图》。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知道这些人文资料的人已是寥寥无几。屈老先生不但丰富了《雅集》内容,更是激励我们更好地挖掘家乡文化,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屈邦杰老先生

 

二郎担山赶太阳  一步登天在龙山

----蛟龙山八景之一

传说在上古的时候,天上共有十个太阳,轮流照射地球,弄得大地一片焦土,树木不旺,禾草难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常痛苦。

此等情况被天庭觉察,遂派二郎神杨戬下界治日。杨二郎领命来到人间,看到地球上一派凄凉景象,非常同情,于是开始了把太阳赶进大海的行动。先是把太阳赶往东海,藏于海中,可是没过多久,又是原来的老样子。杨二郎非常生气,于是用一副扁担肩挑两座大山,把赶到海里的太阳用大山镇住,使它永世不得再出头。

就这样,十个日头被压住了九个,还剩下一个。这时,杨二郎正挑着两座大山向海边赶来。这次挑的是前龙后虎的两座山,也就是蛟龙山和虎山(在蛟龙山西边位于褚墩镇)。正赶到海沿,忽听上天有令,停止镇日。要留下一个太阳,给世界一片光明,一缕温暖,照耀万物生长,给人类生活以希望。于是,杨二郎放下担子,一只脚蹬着蛟龙山回天庭去了。所以,在蛟龙山的南坡,有杨二郎的一只脚印,后来也就有了“一步登天”这个成语。

所剩的蛟龙山和虎山永久地屹立在鲁东南大地的平原上。现在细看,蛟龙山东十里有个村庄叫海沿村,也就是当时的大海沿,再往东南几十里有个县叫东海县,也与此有关。所剩下的一个日头朝从东海出,暮在西山落,循环往复,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好处。另据说西面的大沂河便是杨二郎的扁担。美丽的传说表达着人类美好的心愿,蛟龙山的传说永远鲜活在人们的心里。

2022年9月12日写于郯城

  

作者手绘蛟龙山七十年代全图

 

龙山灵气透日月  玉皇两庙显辉煌

    ----蛟龙山八景之二

说起蛟龙山,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为什么有的史书上称之为庙山?二是山顶上的开阔地为什么叫玉皇顶?其实这都与山顶和山麓的两座玉皇庙有关。

前面说过,蛟龙山北高南低,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北上。北头山顶最高处离地面大约二百多米,山顶有一片开阔地,周围用石头围了起来,人们称之为石圩子,这块地就叫玉皇顶。为什么叫玉皇顶,这与此处原有一座玉皇庙有关。此山后来被史书称之为庙山,也和玉皇庙有密切的联系。

现在郯城北部,在蛟龙山的周围有个镇叫庙山镇,也因此而得名,镇驻地实则是离山十多里的马站村。

蛟龙山有两座庙宇,一是山顶上的玉皇庙,二是山尾部的山南头中村的玉皇庙。这两座庙都叫玉皇庙,一个在山头,一个在山尾,遥相呼应。

山顶上的玉皇庙毁坏得早,我没见过,只是听老人们的传说。山顶上的开阔地上还有残留下的碎瓦块和星星点点的白石灰块,别的没有太明显的痕迹。庙门前面路街有长条石铺的台阶,两边有被砍伐的松柏留下的树墩,后来也被群众挖出当了烧柴。

至于在山南头的玉皇庙就记得十分清楚了,原因是直到解放后还保存得很完整。此庙坐落在山南头中村的西北部,和西山村紧挨着。该庙有正殿五间,正中间便是玉皇大帝的塑像,金色的衣服,白白的脸膛,黑色的胡须飘洒在胸前,头戴一顶王冠,甚是神气,旁边还一架冠笼。殿门两边有一副石刻的对联,1955年的时候,我曾专门记下:

上联是:巍巍乎惟天为大,

下联是:荡荡哉无民能名。

横联记不清了。紧靠大殿东边的是二层小楼,名曰:“藏经阁”,是庙里放经书的地方。再往东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是僧人们住的地方。

大殿门前有一个长宽各十米多的高台子,台子的前方和两边都是用长条石镶起来的。台子的中央有千年的银杏树两棵,一棵大的在东边,有成人的七八搂粗,树冠茂盛,遮满了正殿前的院子,在这棵树的西边还有一棵小一点的银杏树,也就两三搂粗的样子,树冠稍微向西倾斜,枝叶也说得上繁盛,。两棵银杏树是此寺庙的象征,走出三里五里,遥遥便可望见,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此树直到1987年才被村庄杀伐,遂灭掉了这个历史的痕迹。据说树被砍伐以后平放在地上,树干这边的人望不到树干那边的人,可见此树之粗。

这个庙大门前是丁字路口,一条东西路直通该村的东门和西门,一条南北走向的路直通村南。大门的西门旁有一棵唐槐,中间已经空枯,但仍有鲜活枝条和树叶。

庙里的玉皇大帝塑像,什么时候被毁的记不得了,后来庙宇先做了管理区的办公室,再后来成了一个药铺。整个庙的面貌的毁坏是缘于1987年前后的农村改造,具体情况我也只是听村民反映的,没亲眼目睹。

总之,在两座庙的鼎盛时期,三十里五十里没有不知道蛟龙山玉皇庙的,烧香祈福的,磕头拜佛求子的,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三逢庙会,更是人流如潮,在农村来说的确是一个盛景。

世事茫茫,总有过去,沧海桑田的变迁更是难以计数,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人呀!只能随波逐流,一辈一辈地衍生,一辈一辈地传承,一辈一辈地消失,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必然吧!

2022年9月20日写于郯城

作者2009年于千佛山

 

山不在高有神韵  玉皇顶上石圩子

                    ----蛟龙山八景之三

蛟龙山北高南低,像一条腾空飞跃的巨龙,昂头摆尾,南北长三里有余。北部山顶高近二百米,最高处山顶有一片开阔地,当地人称为玉皇顶,大约有二百多平米,周围用石块垒起石墙,也叫石圩子。石墙不高,也就一米五六。小时候爬山割草,常登上石墙玩耍,像骑大马一样,嘟唷的吆喝,甚是快乐。

登上石墙,游目骋怀,此处常有两个景致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晴日的下午,往西能看到褚墩镇梁庄山上的光芒四射、金光闪闪的大石头。这块石头被当地人称为玉石门,远看大约有几平方米大,实际上也就是一块长约丈余、面向东南方向侧立的一块暗灰色的普通石头(其历史故事不在此详述)。

第二个景致便是近看碧波滔滔,远看银光如练的大沂河。站在山顶北往西看,这条河像飞舞的彩练,从北向南飞舞。然而到薛庄庄西,便掉头向西,绕过立朝村,转了一个大半圆,又向前奔去,甚是壮观。

据老年人讲,石圩子里边原是一座寺庙,大门朝南,门前街道顺山坡南下,两边松柏树都几搂粗。寺庙内香火鼎盛。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逢庙会这里便人山人海,四处村民都来赶庙的、烧香的、拜佛的、求签的络绎不绝,山坡上的会场各种交易非常繁荣。原来当地人每到春天,便常说:“清明佳节三月三,抹了帽子赶庙山。”这两句顺口溜就是周围人的高高兴兴赶庙会的真实写照,而山顶山坡的一片繁华景象也可由此看出。

可惜到了民国后期,土匪横行,贼子乱起,烧杀抢掠,占山为王,最后寺庙被烧毁,松柏被砍伐,昔日繁华不再,仅剩下矗立在玉皇顶上的石圩子,让人怀念。

2022年9月30日写于郯城

山南头村现已更名为庙山社区

 

仙女散花临龙山   双脚沾石成甘泉

----蛟龙山八景之四

在蛟龙山的西南坡,距玉皇顶大约50米处,在一片大石上有一对小脚印,龙山人称之为仙女脚印。小时候我和伙伴们一起,在割草的空间,常在此玩耍。脚印里面一年四季清水不断,夏天凉凛如井水,冬天温暖不结冰,好像是四季如春。我们到此又是喝水,又是洗脸,你追我赶,欢乐异常,从来不问为什么。

及到上学了,才想着问家长或其他老人,脚印里的泉水为什么整年不干涸,水温冬暖夏凉,老人们便给我们讲述脚印的来龙去脉。

杨二郎担山赶太阳,十个太阳已镇海九个,剩下一个夜伏昼出,照耀万物生长,给人类以温暖和光明。待他一步登天后,得到玉帝褒扬,仙女们也倍加羡慕和欣赏,便以散花为由来到蛟龙山,双脚沾石,留下脚印,成为甘泉。仙气所致,于是便出现了以上所说的冬暖夏凉的景象。

此泉水不光冬暖夏凉,还有祛病除邪的功效。传说是仙女带给人间的恩赐。龙山脚下,四处乡民,凡到玉皇顶玉皇庙烧香拜佛求签的都会顺便到此装上一瓶仙水带回家,如有人害病,便用仙水一洗一喝,疾病立癒。所以当地人有个顺口溜:“清明佳节三月三,抹了帽子赶庙山,带回一瓶甘泉水,治病除邪保平安”。

龙山沂水,脉波相连,所以龙山周围,沂水岸畔,风水无限,人才辈出,大概缘于此吧。故有诗赞曰:

仙女散花临龙山,双脚沾石成甘泉。

三九严冬水不冰,四季甘冽胜仙丹。

漱口洗面祛百病,降魔除邪威力显。

千古颂扬成佳话,恩施黎民美名传。

2022年10月8日写于郯城

准备在立朝村西建拦河坝的卫星地图

 

银练绕山生福地   山灵水秀出英才

                   ----蛟龙山八景之五

沂河之水像一条银练满载沂蒙山之情蜿蜒舞向南方,途经古琅琊以东,穿过铁底铜帮的李庄以西,直奔薛庄而来。前面就是巍然屹立的蛟龙山,是山灵水韵还是上天所遣,银练掉头西绕,紧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立朝村,舞向了南方。神韵之水滋润了立朝村的肥壤沃土,使得该村栗杏成林,桃花盛开,地富民强,人才辈出,千古有名。银练绕山生福地,山灵水秀出英才。下面这首诗便是美好画图的最好赞誉和写照。

沂水滔滔奔向南,

行至薛庄遇龙山。

神山迎客翘首待,

灵水得趣调西环。

银练绕山成美景,

村美民富感上天。

尧德禹智世代颂,

民富国强永相传。

2022年10月12日写于郯城

焦子栋先生拍摄于2006年的蛟龙山、沂 河

 

千亩枣园呈秀景   龙山四边富民生

                     ----蛟龙山八景之六

说起蛟龙山,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致不得不提壮丽可观的千亩枣园。

蛟龙山的坐势是北高南低,绵延三里多长,西靠风景秀丽的滔滔南下的沂河,东靠南京到北京的必经的交通要道。此山挺拔,在二者之间特别显眼,引人喜爱。更让人赞不绝口的是围山的千亩枣园。说千亩是指地面广阔。实际上,枣园是一棵棵、一行行排列在山坡上梯田式的埂边上的。树大小不一,粗的成搂,细的对掐,漫山遍野,实是一道秀丽的风景线。

枣园最让人喜爱和流连的是两个季节。

一个是每年的农历四五月份,正是树长绿叶枣花盛开的时候,那时满山绿黄,十里飘香。那也是“五月人倍忙”的时候,男女老幼在枣园里劳作,小孩子攀树玩耍,枣花像碎金一样落在地上、人们的衣服上,散发出沁人肺腑的清香,这时常让人想起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的名句。骄阳高悬,微风轻拂人面,轻嗅枣花的香味,那个美劲真让人陶醉。

再一个是秋天八九月份,枣子成熟了,满满地挂在枝头,青的、黄的、红的、紫的,真是五颜六色,不时透出枣子的香味。休闲的人们坐在树下,不时捡起被风吹掉的成熟的小枣,放在地上的手巾里,或者放在用腊条编的筐头里。这时,如有行人经过,好客的龙山人会手捧小枣迎你或送你多远,让客人品尝龙山枣的味道。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龙山枣的特殊历史故事。据说那是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路经龙山,当地官民把成熟的龙山小枣奉献给皇帝品尝。乾隆皇帝尝后对小枣的甜脆赞不绝口,并赐名“龙圣果”。一则是皇帝品尝过,二则是枣子产在此处龙山。这仅是当地老人的传说,实则无法考究。

1958年,我家在蛟龙山南头的山南头西山村居住。秋假的时候,我常和村里的干部一起组织群众打枣,一筐筐一篮篮的枣子倒在地上堆积如山,这些枣除了分给当地的村民吃之外,还大车小辆地运往全县各地甚至更远的地方,所以远近都知蛟龙山小枣甜脆有加,并对它赞不绝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蛟龙山周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建设、农业调整、村庄演变都改变着蛟龙山的面貌,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但蛟龙山五月金花洒满地、九月枣香飘满山的美景却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心头。

2022年10月19日写于郯城

作者手绘70年代的立朝村全图

 

一面龙山三面水,千年立朝万年风

----蛟龙山八景之七

古人常说,峻山丽水润福地,地饶民朴出英才。蛟龙山脚下,沂河岸畔的立朝村,就是这样福地。一面紧依龙山,三面贴近沂水,得青山之风光,取碧水之灵气,地利人和,美丽富饶,凡是到过立朝村的人,没有一个不翘指称赞的。

立朝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村庄。据县志载:“立朝,民国《临沂县志》载:宋,力邵镇,今治东南五十里,音转力朝。’村西出土明崇祯重修寿圣院残碑载:‘辽金侵我’…… 。清康熙二十年五次重修杨氏祖谱载:‘杨氏祖谱始立元代……我杨氏宗族散处庄坞头、力朝……’据此该村当建于唐代(618-907)。宋代称力邵镇,后音转力朝,今转为立朝。现有1048户,4267口人。”

立朝不仅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村美民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给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美满福祉

立朝的美主要体现在它的地理环境优越,村容村貌的整齐标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周围土地开阔,沙壤土质平坦无垠,旱涝保丰收。东面和东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栗园,沂河绕村南下,岸边桃杏成行,真是春有桃杏花盛开,夏有栗花飘香来,秋见果实累累坠,冬藏粮果满仓台。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甜美,这便是立朝人美满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有幸先后两次在立朝小学任教,长达四年之久。喝过立朝的水,吃过立朝的饭,受过立朝干群的恩,一生与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是退休后,也和立朝情深意重。由于立朝村对群众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的关怀,除沿河堤建起了健身公园外,还在村的小区内建了一片草坪门球场供老年人娱乐健身。我还经常带领县里的老年门球队来立朝训练比赛,受到热情的招待。2015年4月,立朝村被评为全县公益明星村,我和立朝村书记杨维峰同志一起参加了这次表彰会议,实属美缘美谈。

立朝村可称得上村饶民富,人杰地灵。解放后,该村一直是县、地区甚至是省的模范村。特别是1958年公社化后,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换思想地换装,各项工作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党支部书记刘善祥同志带领全村的群众举旗抓纲,苦干巧干,年年大丰收,人人争模范,队队比贡献。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创高产卖余粮,成为了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永远飘扬的红旗。群众富裕了,刘善祥同志被提拔为公社党委委员,被评为县、地区、省、华东劳动模范,光荣地参加了北京劳模会,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成为了基层干部的光辉榜样。

大队长徐振自,也是一位难得的党的基层好干部。一年四季一条白毛巾裹头,风尘仆仆,村里湖里,风里雨里,从不叫苦叫累,和群众一起共同奋斗,深受群众好评。

龙山巍巍风光美,沂水滔滔万年流。山明水秀的立朝村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历史的不知其详,但就当今也是英雄人物云集,老领导徐贞芳同志曾当过多年的城关区、城关公社党委书记,党性强,朴实能干,德高望重,很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作者挚友张绍增夫妇

曾任郯城县革委会副主任、郯城县副县长的张绍增同志,家是立朝村东栗园,因同是龙山人,比较熟悉。在庄坞完小上学期间,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优秀生,参加工作以后,被选拔为郯城县畜牧局干部,四清后被提拔为郯城县城关公社党委秘书、组织委员,深受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培养。张绍增为人忠厚老实,诚恳善良,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特别是在困难面前,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深受干部群众的褒扬和爱戴,最后在地区水泥厂(正县级单位)厂长的位置上退休。可以说,张绍增同志的一生,无愧于党的教育培养,无愧于人民群众的信任重托,无愧于立朝这块福地山水的养育,无愧于自己光明磊落的人生。

日月循环往复,英才各有千秋。更值得一说的是原郯城县文化局局长徐树超同志,他也是立朝人。他从一个基层干部提拔为局级领导,主要是为人品质优秀,诚恳忠信,艰难困苦争着干,荣誉面前不争攀。工作任劳任怨,生活克勤克俭,兢兢业业,是全县干部群众公认的好党员、好干部。除此之外,徐树超的毛笔法书法也是独树一帜。行书大小草如龙蛇飞舞,正楷隶篆开拓大方,功底深厚。郯城临沂的很多匾额都出自其手,被群众赞誉为“临郯一支笔”。人们普遍反映,徐局长不光字写的好,一点架子都没有,有求必应。退休赋闲后回到老家立朝居住,凭着一技之长,时时处处为家乡着想,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深得家乡父老的好评。

历史长河滔滔去,支笔难书千秋功。立朝村历史悠久,代代人才倍集,由于本人知识浅薄,知之甚少,很难都予以记述,如老中医杨玉柏、老中医杨奉道的高徒杨玉珠都是医术精湛,工作勤恳,不分昼夜,风风雨雨为乡村父老奉献一生的可歌可敬的好人才,当然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重。

操办《龙山风雅集》的张新杰是立朝村杨圩子人,是原县庙山水泥厂的会计。为人亲善质朴,文化底蕴深厚。在职时工作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水泥厂破产下岗后去江苏闯荡,攻坚克难,做出了一番事业。近年来,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对家乡的文化挖掘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之乡俗历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临郯地区都很有名气。

历史在发展,事业在进步。立朝村在习近平主席社会主义新思想指引下,正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是高楼耸立,小区化建设逐步展开,街道整齐卫生,街两旁树木葱茏,百花争艳,沿河堤健身公园大方美观,项目齐全,全村的群众安居乐业,各项工作仍是全县、全市的排头兵。

立朝之所以能持续久远地健康发展,这与立朝村的干部群众高瞻远瞩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立朝村小学历来是全县的典范,县里的各级领导经常到立朝村小学观摩指导,各级党委从经济上、政治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记得很清楚,在三年困难时期,立朝村党支部从资金到粮食都对学校的老师亲如一家大力支持。学校建设一流,老师用心教书,教学质量不言而喻。

早在1958年就在全县率先办起了一所农业中学,学校设在村南头的大庙里,招收全社会有志于学的青少年精英。本公社子房村的高中刚刚毕业的李凤祥为首任教师,还有一位教师是南埝村的李介真。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有个阶段曾更名为农业红专学院)。1959年学生刚临近毕业,就被郯城县红旗机械厂包班要去,成为全厂的骨干力量。

学校越办越有起色,几届毕业生都被全县各行各业吸收安排。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搬到山北头南面,更名为山北头农业中学,再后来就转为公办中学,取名郯城县庙山第二中学。一年年,一批批为社会造就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这一切的一切都与立朝村干部群众的尊师重教分不开的。

一言难尽千古事,片纸谨记龙沂情。历史很远,社会亮点纷呈,瞬间很难述尽一个有着千年历史英雄人物层出不穷的立朝村。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指引下,开启了新的征程,迈出了新的步伐,向着更新的更伟大的目标,大展宏图,取得了新的可喜业绩。我们相信,立朝村永远是全县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好榜样,是永远是红旗飘扬的模范村。

至此,衷心祝愿立朝村放飞梦想,前程似锦,永远都在前进中。

2022年10月21日写于郯城

徐树超先生题写的立朝社区

 

依山傍水千古秀,人杰地灵山南头

       ----蛟龙山八景之八

“依山傍水千古秀,民富国强万年春”,这是我在山南头西山村居住时春节自撰贴在大门上的春联。说到蛟龙山的雄伟壮丽,最值得一书的便是山南脚下的山南头村。

山南头村紧紧贴在山的南端,辖四个自然村,即山南头东村、山南头中村、山南头西山村和山南头前场村。西山村占据在山的南麓,又在四个村的西边,因此而得名。

作者珍藏的伯祖父屈开山1952年土地房产证

说起我和山南头西山村的缘分,这里只能简单地叙说一下来龙去脉。

我曾祖父屈是鸿是私塾先生,虽称不上一代鸿儒,也算得上一位饱学之士,曾在山南头村设馆授徒。我伯祖母的娘门是山南头孙家。后因洪水故,我伯祖父屈开山便迁居在山南头村开起了染坊。直到现在,在山南头村的老人中,一提起染坊老屈家都能知晓。我从小跟着伯祖父母长大,小学便是在山南头小学上的,和孙忠湘、孙孝宜是同级同学。1958年从西山村走出参加工作,因此和山南头村的一草一木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工作后,先后在立朝、薛庄、大埠、尚庄、马站等地任教。感恩龙山沂水养育了我,感恩山灵水韵给我的福泽和慈爱。

作者夫人阚月英女士在老宅基前留影

我虽然于1972年离开了山南头村,但我的祖居情感和产业,却永远没有离开过,家居的老宅基犹存,我常前去看望。

在回忆山南头西山村旧居时,往往是激动不已,曾写过一首诗,记下了美好的回忆。诗曰:

忆山南居

沂水岸边一家人,草堂石院景象新。

春来室馨宜训子,冬至天寒诚奉亲。

传家谨记忠与厚,处世但求率和真。

门前大道通天阔,居后龙山接祥云。

这个家就在蛟龙山山尾,西山村中一条贯穿东西的大路以北。

曾几何时,在山南头小学上学时十多岁,但现在对那时的同学却记忆犹新。其中中村的孙忠湘便是最要好的同级同学,情感甚笃。1951年我考入了庄坞完小,便失去了联系。2019年才知其去了东北生活。2020年10月21日给我发来一首诗,诗曰:

秋高气爽月明天,万里山川忆故园。

游子漂泊他乡老,春风送我几时还。

读诗思人,非常激动,我当即回消息说道,诗写得好,景情融合,内涵深刻,老来思旧,人之常情,老同学既然联系上了就应当亲如兄弟,你如果条件许可,可回故乡一瞻,我和父老乡亲会虔诚相待。把手言欢,促膝一叙,也是老年人生的一件雅事,快哉!快哉!并回拙诗一首以表诚意,诗曰:

诚期千里燕归来, 旧巢添香放异彩。

乡音未改鬓已丝,童时朴衣笑音在。

把手泪落恨见晚,促膝畅谈离别怀。

人生难能几回聚,但愿乡异梦常来。

山南头村是背龙山风景秀丽人朴物丰的村庄,辖四个自然村,四个村各有特点。西山村紧靠山南麓,风凉水便,枣柿成林。一条大路横跨山前,截然分开山南和平地,我家就在村中路北。

西山有两景最为显著。一是山尾是由红壤土组成,历称“官陵头”。1958年通路时,破土挖掘出18层的棺墓,墓穴不大,殉葬品有铜钱和陶瓷器等,可惜那时不知是文物,随便丢弃和毁坏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层墓穴,听有知识的老人讲,过去是人死后百里送山埋葬,再加历史长久,风刮土掩,土质不断加厚,因此出现上述情况。二是村北头山尾东边的石羊群。这些突出山麓地面的巨石散散落落,几十亩地的一片。经过年深日久的风雨侵蚀,光滑如洗,闪闪发亮,如卧牛卧羊大小,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石羊群”,直到于今,还有部分保存。

说起“石羊群”,还有一个让我终生不忘的事情。那是我在郯城二中(现在的李庄中学)上学时,每到星期六就要回家背煎饼。我祖父爱孙心切,每到星期六下午四五点钟,便坐在石羊上面向北瞅着,候我回家。等到我们一伙同学快走近石羊群的时候,祖父也不等我近前,便拄着拐杖回家了。所以我一生每想起此事,一见石羊群,便由衷地感动,往往会潸然泪下。

说到西山村,还有一件可歌可泣的血染龙山的英雄事迹。那是在1948年春天,沂河以西的房庄、庄坞,褚墩一带已经解放了,可沂河以东仍被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盘据着。当时西山村有一支民兵队伍活跃在山南头周围。四月初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盘据在大埠的一个连的国民党军队突袭山南头驻地的民兵组织(后查明被人出卖),双方在蛟龙山南坡展开了激战。当时民兵只有14人集合,因寡不敌众,民兵撤到孙绍孔的大院里,后被逼上了堂屋的阁楼,敌人也不敢进院,相持一段时间后,敌人捣毁了堂屋的后墙,用秫秸点火送到屋内,烧着了阁楼(阁楼板是木质的),民兵被迫外出再战,14位民兵有13位当场英勇牺牲(一位因躲藏未被发现)。13位烈士气贯长虹血染龙山的英雄事迹千古永垂,让我们永远地怀念和景仰。

现在西山村在主任刘夫武同志的领导下,继承革命先烈的意志,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高速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山南头中村的玉皇庙,远近知名。十里八村的群众烧香的、拜佛的、祈福的、求子的络绎不绝,香火鼎盛,煞是一景。庙内的千年银杏树,大门西旁的唐槐,记录了该庙悠久的历史。庙堂大殿门两旁石刻对联“巍巍乎惟天为大,荡荡哉无民能名”是我1955年记录保存下来的。大殿东临的二层小楼,名曰“藏经阁”。再东边是几间草房,是僧侣居住的地方。该庙的最后一位主持名叫王自修,是我的朋友,听说前几年才去世。

山南头东村俗称东圩子,过去该村有围墙,只有一东大门和北大门,整个村几乎被赵家大户独霸。赵家大院的建筑也是有名堂的,称之为“八卦宅”。按易经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方位排列依序而建的,甚是威严。大门口也有建筑称之曰“制门”,解放后被拆除。后来此宅东半部成了山南头小学,西半部成了粮站,我上小学便是在这里上的。人民血汗为民所用理所当然。直到现在,我们几个同学孙忠湘、孙孝宜等谈起上小学的情况还津津乐道。

山南头前场村是一个地势平坦、地壮民富的村庄,民风朴素,村民政治觉悟高,解放前后出了不少干部,这里不好一一记述。前场和东村以东直至马站,原先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但地势低洼,土质含大量的盐碱,光长茅草不长庄稼,号称“万亩湖”。1958年公社化以后,公社成立了专业队,配合各村以“治盐碱、灭草荒、变良田”为战斗目标,艰苦奋斗几十年,现在万亩湖已成肥沃的良田。

山南头村近照

现在山南头村改名为庙山村,四个村政治上团结一致,经济上协调发展。一个党支部统一领导四个自然村,根据各村的特点,发挥优势,四个自然村都有了飞速的进步,逐步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党支部书记杨向杰是一个视野开阔胸怀大志的有为人才,带领四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经济突飞猛进,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实现小康后的村民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杨向杰也率先垂范带头成立了“龙山振兴农业公司”。我当时为了表示祝贺,曾撰一联。

上联是:万亩良田遇行家兴科技集优势,利国利民创富路;

下联是:百业兴旺展宏图为乡亲谋福祉,担当奉献称模范。

借此机会,祝愿公司健康发展,带领山南头群众在习近平主席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启新征程,迈出新步伐,谋求新发展,取得更大的新成绩。

乡亲情深,时过境迁。转眼已到耄耋之年。闭目思前,人世沧桑,不胜感慨。不觉想起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结尾处的一首诗,敬录如下,以记时怀。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022年10月26日写于郯城

2022年末,庙山中学委托张启华老师(右)看望作者和李凤祥老师(中)

作者简介:屈邦杰,1939年8月出生,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东永安村人,1972年前在庙山镇山南头村生活。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专文化程度,公务员退休。1958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教师、临沂矿务局干部、临沂地区学大庆工作队驻汤庄煤矿工作组秘书、郯城县黄山镇、胜利镇党委干部。1999年10月退休。

编辑:孔明百科网 张新杰

官方推荐

郯城县佛教协会中秋前夕走访慰问佛教场所

查看详情

郯城县佛教协会审核青山庵新入驻出家师

查看详情

墨韵华章——临沂画家刘玉学作品欣赏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举办第二届伏羊文化节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查看详情

补遗临沂籍黄埔军校学员:七分校之蒙阴刘堃然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顺利召开第二届二次理事会

查看详情

乔闪‖钩沉那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临沂籍黄埔军校学生

查看详情

郯城籍黄埔军校学员:后高峰头东村的百岁老人徐祗则

查看详情

临沂市马术运动协会会长杨维庆加入世界汗血马协会

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20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