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孔明行业百科

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忆说蛟龙山

05-02点击量:2996

周从明作品《龙山畅怀图》

        蛟龙山现名庙山,位于郯城县城北部庙山镇驻地马站西北六公里,沂河东岸。为县境中部一孤山,系沂蒙山分支。北南走向,跨越面积0.78平方公里,制高点海拔109米,山体西陡东坡、北高南低,纯系石灰岩。

此地原属临沂县,据1916年(民国五年)所修临沂县志载:“蛟龙山,一名庙山,去城80里,至沂北文昌、文曲二山起脉,穿河崩洪,结为沂东小土山;又南起此山,沂水至此曲折西南流,环其三面。山小而秀,西面陡绝,极顶有玉皇庙,庙西有泉,名“龙眼泉”。清咸同间土人避难,居山者数万,咸取汲于此。”

        该山历史久远,地质部门考证,大概形成于一亿年前左右。山四周均有村落:山的东边三百米处是新庄村,西面自山下向西一里多路是立朝村,山的南端是山南头村,北端驻有山北头村。山南头和山北头两个村的部分住宅就建在山脚下的慢坡上,依形就势高低不等,道路也循势而修。居民出行虽不及平原方便,但每逢雨季,也避免了内涝之苦。    

        由于山体东面及南北两端的地势坡度较缓,这三面都有通往半山腰——“二磴崖”的道路,山体的西南方和西北方也有简道。路面宽窄不等,坡度都在20度以下,老式的牛车可以在上面行走,便于从山上向山下运送石料。所修道路并非平直,多是随着山势曲斜而行。

        蛟龙山东坡的半山腰处,有一不太高、南北走向、当地人都称作“二磴崖”的崖头。从山下到“二磴崖”南北两侧,是一片很缓的慢坡。先民们不知从何时起,因势因地整修了许多层台阶式的梯田,并用石块垒起了挡土墙。这些梯田的土层厚薄不一,形状大小、长短不等,能种植多种耐旱作物,如豆类、红薯等。这片的植被是山上最好的,有杂树二十多种。最多的是枣树,所产枣子个大味美,色泽鲜亮。每到枣子成熟的时节,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再贩卖到四面八方。这里杂草丛生,野花遍地,象翻白草、荆条棵、茵陈、蒲公英等有药用价值的就达百多种,是天然的中药房。

        这片地方除植被丰富外还是块风水宝地,有许多家族的先人们就埋葬在这里。墓群墓碑随处可见,最早的墓葬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有的地方可能是风水太好,竟能上下重叠安葬两层甚至三层的墓穴。一九九二年,山北头村民在破土采石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墓穴,该穴墓室采用了内外套间,内饰精美,堪称“豪华”。墓内石壁上的仕女、车马及华盖等雕刻清晰可见,另外还发掘出了铜灯及古钱币等文物;据专家考证为汉代墓葬。在平常采石破土中,也有不少村民挖出了泥人、泥马、盆盆罐罐,还有彩陶铜镜等古物。彼时不知是宝,大多都丢失或损坏了。

作者手稿

        再说“二磴崖”,此处是山上少有的一片平地,长约里许,宽约数丈。靠着崖头有一条较宽阔的山路,南北走向各通往山下。平地西侧是一条大山涧沟,它是千百年来先人们采石所遗留下来的。整条山涧南北长约数百米,宽窄不等,宽处有五十多米,窄的地方也就十多米。人们把采下的石料从涧里搬运到东边的平地上,再装车运往山下,送到各处。整条山涧沟深浅不一,大多有二三十米。偶有浅处是人们向下采石时为防止上方土石崩塌而留下做支撑的“山腿”。有时也作为方便通往对面的小路,小路十分陡峭,仅能容一个人过往,且攀爬十分艰难和危险。

        越过这条大涧再向前行,山体变得陡险,坡度约在30度以上;但这节路并不太长,不足百米;然后再折向西北,山路的坡度就小了,慢慢的接近了顶峰。

玉皇顶是蛟龙山的最高点,驻足山顶,西北方的虎山、岚山、蝎子山及黄山等隐约可见;向东,状如奔马的马陵山郁郁葱葱绵延百里;使人游目骋怀。近看波光粼粼的沂河及岸边的柳树桃林尽收眼底;四周村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顿时一览无余。听老人们讲,山顶上原来有玉皇庙,建庙用的梁和柱子是大鱼骨头做成的,因此玉皇庙也叫“鱼骨庙”。庙内除供奉玉皇大帝外,还供有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公,所以人们又把玉皇庙称为“三圣庙”。玉皇庙正殿出来,左右两侧都建有配殿,供庙里的和尚们生活起居所用。庙内还有石碑多座,碑上记载着修建玉皇庙的经过及各方善人的姓名和捐助金额等(大火烧山后仅存的石碑又在文革初期被毁掉了)。听老人讲,寺庙里有个叫法熙的老和尚,善吹管乐;他在玉皇顶上把管子一吹,声震八方,音传十里;周边几个村子都能听得到。此事毫不夸张,至今仍有多老人谈论且见证,我想这正是“居高声自远”的缘故吧。

        紧靠玉皇庙的东南侧有一个戏台,戏台周边是斜慢坡向上的山体。观众在周边或坐或立都能看到戏台上的表演。“三月三赶南山”,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逢庙会的日子,周边百姓从十里八乡前来赶会。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玩狮子,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一边表演一边前行,从山下浩浩荡荡汇聚而来。不计其数的善男信女到庙前上香祭拜,祈福还愿。庙会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烧饼、烤牌、油煎包等各色小吃供不应求。现今80岁以上的老者多有参与见证。上世纪60年代,当地村民上山开荒,在古戏台周边开垦出十几处当年做面食的锅灶坑遗址,灶灰仍在;并在此处捡到数百枚古铜钱。此事笔者亲历,并非妄言。

        在玉皇庙的西边不远处,有两个相挨着很近、大小相当的石孔洞,直径大约三十公分,从山下远看,活像神话传说中的龙的两个鼻孔;说来也怪,无论阴晴旱涝,孔洞内总是有水流不断,水质清澈甘甜,当地人所共知,都唤作“龙鼻子”。传说有人拿一根桑木扁担往孔里投,结果投进去就不见了,竟从沂河里漂了出来……在“龙鼻子”西侧不远处有一块石头牛,上面有一个长约二十厘米、深约五厘米小石坑,生得酷似人的脚印;传说这是杨二郎担山撵太阳时留下的。而另一支脚印却在山的东面、离山一里处的一块大田地里 ,这块地里有一块大岩石,脚印就在岩石上,当地人把这块地唤作“神仙脚”。至今新庄村的村民仍旧这样叫着。两个脚印相距近千米,这一步迈得够大吧!传说也罢,事实也好,“龙鼻子”、“神仙脚”确有其物。“神仙脚”的地块就在眼前,至于还能再叫多少年?不得而知。

        在“龙鼻子”的南边不远处,还有一个石锅,高约一米,直径大概七十厘米,看似不大,却需要多人借助其它工具才可以移动。有说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说是阎王爷的油炸锅,真是众说纷纭。

         “龙鼻子”、“神仙脚”向西不远处便是山体的西侧了。此处山势十分陡峭,坡度在60度以上。一块块被当地人称为“石头牛”的青石裸露的陡坡上,由北向南、自上而下错落有致。远远看去,似成行又不成行,似相连实不相连,传说是杨二郎准备在这里种金豆子,用哮天犬拉梨耕地时留下的犁垡变成的。你别说,还真的挺像,确实像!不管杨二狼的金豆子收没收获,反正如今的蛟龙山为当地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2006年远望蛟龙山(焦子栋摄影)

        蛟龙山西面虽然陡绝,但植被却不错;半山腰以下,除树木品种少于东面,其他杂草野花小灌木等也为数不少;大树也是枣树居多。由于西侧山体陡峭,所以山下没有通往“玉皇顶”的路;若上山顶,必须在山下向南或向北绕行,由南北两端的山路才能登顶。山下南北道的西侧就是上好的良田,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养活着当地的百姓。                 

        昔日的玉皇庙因战火与文革已荡然无存。据说解放前有股土匪盘踞在庙中,祸害了四方的百姓,剿匪部队久攻不下,这才放火烧山,大火烧了好几天,所有建筑一同化为灰烬,热闹的庙会也就此停止了。

        古老的蛟龙山早已面目全非,文中所述皆为笔者六十年前的记忆和见闻。这六十多年来发生的事情太多,采石范围遍及全山,开采设备应有尽有。蛟龙山的生态早已破坏,山体的植被也已失去,山林不再、寸草难容。山体到处都是伤痕,正在快速的变瘦、变小、变矮、变无,并且正向地下无情的延伸,以后可能要变为“蛟龙潭”或“蛟龙湖“了……

        李永灿2019年4月29日于庙山

李永灿先生(左)和徐树超先生在一起

作者:李永灿,1950年出生,庙山新庄村人,退休教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此文初次发表于2020年《采莲》杂志第16期。

徐树超先生为《龙山风》文学社题字

龙山风文学社简介:“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龙山风文学社成立于2018年末, 由一群具有家乡情怀的郯城庙山(蛟龙山)附近学子发起成立。旨在进一步激发龙山儿女文学创作热情,提高个人文学素养和龙山文化内涵。文学社成员有退休干部、公务员、教师、律师、书画家,也有农民、下岗工人、漂泊在外的游子等等。他们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很多人也都是结识于微信,至今仍有未谋面者。作为龙山儿女,怀抱一颗热爱家乡的赤诚之心,用手中的笔,记住乡愁,留住乡韵,也让几千年来深藏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得到传承。

采稿:孔明百科网    编辑:张新杰  杨俊飞

官方推荐

郯城县佛教协会中秋前夕走访慰问佛教场所

查看详情

郯城县佛教协会审核青山庵新入驻出家师

查看详情

墨韵华章——临沂画家刘玉学作品欣赏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举办第二届伏羊文化节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查看详情

补遗临沂籍黄埔军校学员:七分校之蒙阴刘堃然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顺利召开第二届二次理事会

查看详情

乔闪‖钩沉那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临沂籍黄埔军校学生

查看详情

郯城籍黄埔军校学员:后高峰头东村的百岁老人徐祗则

查看详情

临沂市马术运动协会会长杨维庆加入世界汗血马协会

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20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