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作者乔闪先生
1924年6月16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东郊黄埔区长洲岛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舍原为清朝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旧址。1926年该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更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末定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通常都称作“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建立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从筹建、成立到创建革命军,参加东征、北伐,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事业。所以,这所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名校,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军事将领,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族入侵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也是黄埔军校同学会(北京)、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分别成立40周年、35周年。截至1949年该校迁往台湾高雄凤山区,先后举办了23期,并在武汉、成都、桂林、南宁、西安等地设立分校,共培养毕业生52438人,本文试着梳理一下黄埔军校23期中山东籍特别是临沂籍学员的基本资料。
文献资料截图
一、黄埔军校中的齐鲁热血青年
当时,黄埔军校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宪兵、政治等科。
1924年4月,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党部成立,选举王尽美等9人为执行委员。随后,国民党济南市和青岛市临时党部成立。国民党山东省及济南、青岛等临时党部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山东正式形成。8月14日王尽美以山东各界联合会和国货维持会名义发动山东省和济南各界31团体的代表举行会议,成立“山东反帝大同盟”,发表成立宣言,宣布了四条反帝纲领。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资料,在黄埔军校发展史上,当时的山东热血青年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黄埔军校创校伊始,每届都有齐鲁儿女报考。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籍学生达2769人(参阅: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其中,不乏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浴血奋战、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山东籍学生。
1923年夏天,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从诸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刘照巽(刘之言原名,郯城县马头镇和平街人,创建了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并任书记,中共郯城县委第一任书记,“苍山暴动”失败后在兰陵县卞庄英勇就义)是同班同学。1926年秋,臧克家来到当时大革命的中心——武汉,报考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过半年,为黄埔军校第6期的学员。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革命,武汉分校改编成了中央独立师前去讨伐。后弃武从文,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青岛),成为闻一多的学生。
左1为刘之言
二、山东黄埔“三李一王”和“徐州三王”
黄埔主要将领分布在前几期,其中第1期一致公认出名将数量最多,共走出30位知名度较高的将领。其中有21位加入蒋介石集团: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黄维、王敬久、李玉堂、李延年、王仲廉、刘戡、俞济时、孙元良、桂永清、王尔琢、范汉杰等,剩余9位知名度较高的黄埔一期生,皆是属于我党一员:徐向前、蒋先云、左权、陈赓、冷相佑、周士第、彭明治、阎揆要、袁仲贤等。
1924年11月30日,第1期学生考试完毕,共645人毕业,其中共产党员110人,为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成为革命烈士的有69人。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期间,有27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成为革命烈士。
第3期抗战英烈多,第4期人才济济,名将最多,如林彪、刘志丹、伍中豪、谢晋元、胡琏、李弥、张灵甫、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邱维达、段德昌等。其中以“黄埔三杰”“黄埔四凶”“黄埔五虎将”“黄埔八大金刚”和“黄埔十三太保”的名头较为响亮。尤其是“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都是湖南人,蒋先云和陈赓是坚定的共产党员,贺衷寒先是共产党员,后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1925年,蒋先云在河南临颍战役中冲锋陷阵,多次负伤,最后壮烈牺牲,时年25岁;陈赓则成长为开国大将。
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学员有2669人(第1期645人、第2期449人、第3期1300人、毕业1233人。)其中山东籍学员有59人,比山东前三期学员人数的总和都多(第1期山东籍12人、第2期6人、第3期27人),年龄在18岁到28岁之间,平均年龄21.9岁,大多是中学学历。由于山东当时属于北洋军阀控制地区,1925年“三不知将军”张宗昌任山东督办,所以山东青年南下广州是很不容易的,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到黄埔军校上学的。
黄埔系山东籍国民党高级将领曾有所谓“三李一王”之说。“三李”是指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均是黄埔第1期学生;“一王”指王耀武,为黄埔第3期学生。
李仙洲(1894~1988),山东长清县大马头村(现属齐河县)人,原名李守瀛,字仙洲,以字行,考入黄埔军校时已30岁。他参加过东征、两次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期间,曾多次与日军作战。1938年2月,任第92军中将军长兼第21师师长,3月授陆军中将,获“青天白日勋章”。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中,他的5万大军被华东野战军全歼,本人也被俘,先后进入东北抚顺战犯管理所、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60年11月28日特赦释放。后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1988年10月22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4岁。
李延年(1900~1974),字吉甫,山东乐安县大王桥镇大王桥村(今广饶县大王镇王西村)人。20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1929年,升任为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原大战时,他以一旅的兵力,抵挡住冯玉祥一个师的强攻,立下汗马之功。1935年4月,升任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第九师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兼第九师师长。1944年5月,日军集结10万精兵,配以10万伪军,由洛阳西犯,企图攻取潼关,再经西安、宝鸡直趋四川。蒋介石让李延年担任前敌总指挥,统辖国军、川军、西北军共30万人抗击敌军,并立下军令状。他不负众望,击退了日军。战后,获抗日一等勋章。淮海战役期间,他奉命放弃海州,率部向徐州集结。他负责统一指挥第六兵团和刘汝明第八兵团,均连遭重创。1949年8月,李延年率军驻守福建时潜逃往台湾,即以擅自撤退罪被判处10年徒刑。服刑1年被同僚保释后,幽居在台北郊区,穷愁潦倒,忧郁成疾,1974年11月17日病逝,终年70岁。
李玉堂(1899~1951),字瑶阶,山东乐安县大王桥镇大王桥村(今广饶县大王镇王西村)人,也是黄埔第1期学生。他善于防守,抗战时任泰山军第十军军长,参加了两次长沙会战,后升任集团军司令,获“青天白日勋章”。到台湾后,被人给告发同中共地下党有联系。1951年,李玉堂夫妇以通敌罪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台北碧潭。198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
泰安的王耀武比山东“三李”名气还要大。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师长、军长、方面军总司令,是黄埔系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的人。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山东省主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即后来在孟良崮被歼灭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率部多次与日军作战,打出了七十四军“抗日铁军”的称号,被授军中最高奖品——飞虎旗,王耀武本人亦受“青天白日勋章”。后在济南战役中被俘,1959年被特赦。1968年7月3日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64岁。
因地缘关系,徐州毗邻山东临沂和枣庄,顺便介绍一下黄埔“徐州三王”。
王仲廉(1903~1991),字介人、介仁,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王衍庄人。出身于普通农家,萧县第二高等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他与丰县王敬久、沛县王家修皆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并结拜为兄弟,被称为“徐州三王”。
王仲廉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第85军军长、第19集团军总司令、第31集团军总司令、第4兵团司令官。29岁任师长、32岁升少将、34岁当军长、36岁升陆军中将,39岁当集团军总司令。在国共第一次内战时他率部多次对红军进行“围剿”。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王仲廉率领85军增援孙连仲部,曾组织敢死队与日寇进行肉搏战,获颁象征军人至高荣誉之青天白日勋章。他先后参加了绥远、南口、太原、徐州、武汉会战、随枣、枣宜、豫南、豫湘桂会战、豫西等战斗,也是一位抗日名将。1947年7月,在山东战场,身为国民党军第四兵团司令的王仲廉“抗命不前”,贻误军机,致使国民党66军被刘邓大军全歼,被撤职查办。1949年底,离开大陆去台湾,主要有《征尘回忆》《铁血染征衣——台儿庄战役》《王仲廉自传》等作品。
王家修(1902~1925),江苏沛县人,沛县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北京成达中学肄业一年,徐州中学肄业两年半。黄埔军校第1期第2队,毕业后任第二期入伍生队区队附、黄埔军校教导一团二营四连排长。1925年3月12日在东征陈炯明的棉湖之役中阵亡牺牲,后葬于广州黄埔长洲岛东江阵亡烈士墓。
王敬久(1902~1964),字又平,江苏丰县邀帝乡葛芭草集人。独子,1921年入徐州私立江北中学读书,深得当时校长、老同盟会员顾子扬赏识,并介绍其加入国民党。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步兵科第四学员队,与郯城籍冷相佑一个队,同时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抗日名将。他经历了两次东征战役以及北伐战争,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其父在家乡病逝。在亲情和民族大义之前,他选择了民族大义,身披孝衣指挥战斗,重创日军,一战成名。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兼87师师长、第三战区25军军长、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第10集团军总司令、第12绥靖区(驻福建)司令官等要职。1936年春兼任江苏省高中学生集训总队总队长。同年10月,授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因为战功突出,王敬久与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等人,一道出席了华中日军投降仪式。1947年任第2兵团司令,因孟良崮战役失败而去职。1947年任第二兵团司令官,指挥所部由宁阳、兖州地区向莱芜、新泰方向进攻,成为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山东战场上三个主要机动兵团之一。1949年7月到台湾岛,曾任三军大学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台南病逝。著有《五十述怀》《抗战八年回忆》等。
根据王仲廉之子王童(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美工师,原名王中和)回忆,在台湾期间,王仲廉和王敬久除逢年过节的礼节性拜访,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来往。
作者首发的郯城籍学员文章截图
三、《黄埔人生》中收录的临沂军校学员
2014年12月,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黄埔人生——黄埔军校山东同学资料选编》上下两大册,共十五章、1021页,收录250余名山东籍黄埔同学传记材料,约占全体学员的十分之一。其中第九章《临沂》,收录了10名学员:冷相佑、安哲、赵镈、李文沼、倪志本、田玉峰、王延洲、刘中群、梅设元、刘炳文。
冷相佑(1903~1927),山东郯城人,山东省第五中学(今临沂一中)毕业。1924年1月加入国民党,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编入第四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潮州竹竿山战斗中牺牲。
安哲(1906~1934),字建亭,原名安丰铎,曾化名王德海,日照县安家村人。15岁时,在其舅父资助下,由同乡带到济南,没进过小学的他,凭自学考入省立第一中学。1926年春,由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到达武汉,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于8月被派回济南任省委巡视员。1928年春,奉命回家乡日照县组建县委,任县委书记。1932年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日照县为中心县委,负责日照、莒县、沂水、诸城四县的领导工作,他任中心县委书记。1932年10月,按照省委的指示举行武装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933年到大连码头以做“苦力”为掩护,后调任中共奉天特委任宣传部部长,被奉天日本总领事馆警察署逮捕。1934年冬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时年28岁。建国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位于兰陵县文峰山的赵镈墓
赵镈(1906~1941),原名赵宋杰,陕西省府谷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派遣,同年5月到达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6期学习,担任二团一营一连中共党支部书记。1930年任中共北平市委副书记兼军委书记,1937年任津南特委书记,1938年调冀鲁豫党校工作。1940年任鲁南区委书记,兼任鲁南军区政委、党校校长。为了保护党的机密文件,他于1941年10月27日不幸被捕,11月19日夜于九女山下英勇就义。
李文沼(1905~1986),字冠华,山东聊城高唐县孙家五里庄人。自幼习武读书,1919年在家乡读完小学,1920年进入济南育英中学,1924年入北平私立朝阳大学。1926年弃学从军,加入东北军郭松龄部,旋归吴佩孚,后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参与北伐战争。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队毕业,先后参加了忻口会战、西峡口会战等战役。历任国民党第9军第54师中尉书记、少校营长、中校团长、第一战区上校副处长、上校参谋主任、少将参谋长等职。1948年10月锦州战役后投诚。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军政大学、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任教,1955年转业到临沂地区农场(1958年改为临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5月4日病逝。生前系临沂市第5届、第6届政协委员。
倪志本(1913~1998),字次文,兰陵县后龙潭湾村人济南育英中学高中毕业。1936年进入中央军校杭州军官训练班步兵科受训(此“军官训练班”为黄埔军校附属班团队所,与黄埔学生正期不同)。毕业后,历任连长、团长、师长等职。曾参加卢沟桥增援战、娘子关战役、台儿庄大战。解放后在铁路系统工作。
田玉峰(1916~?),原名田锡堃,临沂城东关街人。1938年4月,在庞炳勋40军参加临沂阻击战,因作战英勇由排长升任连长、营长。1939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一分校(武汉)第16期11总队第1大队步科,1942年12月毕业。曾任傅作义部少校营长,1949年1月参加北平起义。1950年回原籍临沂参加教育工作,先后任临沂师范学校、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大学美术系教师,与王小古同事。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后获平反,历任临沂市政协委员,并被聘为省政府文史馆馆员。
王延洲(1920~2012),又名王延周,日照县孙家村人。15岁念完私塾后,在青岛成为一名学徒工。1936年春,在国民党29军当连长的堂兄王延德把他送到29军北平南苑军训团接受军训。1938年参加黄埔第16期招生考试,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第七分校),毕业后从一名陆军军官转变为飞行员。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击落五架日军飞机。1949年开国大典时,他驾驶战机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抗美援朝战争中,分别击落击伤美军F-86飞机各一架,荣立二等功。1955年转业至国家体委工作。1957年7月,反右斗争后入狱三载。1961年6月,回家乡山东日照务农。1984年,平反恢复荣誉,离休后光荣入党。
刘中群(1922~?),原名刘宗均,笔名刘中群,沂南县大庄镇俄庄村人。黄埔军校七分校第17期毕业。曾参加台儿庄会战通关保卫战,玉溪反击战。抗战胜利后,获抗战胜利纪念章。1948年,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起义,后考入南京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华东军区后勤部会计股长兼秘书股长。1952年调山东木材厂担任成本会计师,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
梅设元(1922~?),浙江缙云县人,幼时过继给叔叔梅兆坤为嗣子,中学时期即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反日学生运动。因梅兆坤在台儿庄战役牺牲,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二分校第17期步兵科,毕业后分配到梅兆坤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历任排、连、营长及参谋。抗战结束后,他参加了上海中共地下党的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他和夫人一起,毫不犹豫地把全部私人积蓄黄金50两(包括妻子的陪嫁首饰)捐献给国家购买飞机、大炮。他自己亲赴战场,作战勇敢顽强,曾两次荣获三等功。妻子也成为一名抗美援朝的铁路员工。1955年转业,到临沂物资局工作。1958年至“文革”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后纠正平反。1984年离休,先后任临沂市政协委员、临沂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民革临沂支部顾问。
刘炳文(?~?),原名刘震宇,字炳文,以字行,济南章丘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22期辎重兵独立中队。1949年末起义,1950年复员,1951年至临沂专署,1955年调临沂沂水县交通局马站交通站工作,直至退休。
据《山东黄埔》1998年第2期介绍,沂水县共有4名黄埔同学,除刘炳文外,还有祁连兴、王金生和第十期的刘立彬,具体生卒年等资料均不详。
上述13人中,临沂籍(按照当时的县市隶属认定)9人,赵镈、梅设元、刘炳文均不是临沂人,而是在临沂战斗、工作过。
报道截图
四、临沂籍黄埔军校学员钩沉盘点
据抗日战争纪念网、黄埔军校同学会网站和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等,按照当时的县市隶属认定籍贯,对临沂籍黄埔军校学生进行了梳理,名单如下:
第1期:1924年5月5日~1924年11月30日。
1 冷相佑,21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山东郯城县青竹村,郯城县神山镇邮局转交。
第2期:1924年8月~1925年9月6日。
2.傅思义,20岁,字鹤亭,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山东峄县东柞城镇转赤土门村。
报道截图
第3期:1925年1月~1926年1月17日。
3.王严,字铁峰,20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南京仓巷王镜堂。
4.尹克瑶,21岁,籍贯:日照县涛雒镇(在校病故)。
第4期:1926年1月17日~1926年10月。
5.李以庄,字谘诚,20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县城内太公巷北头,学员队:步科一团八连。
6.黄勉斋,26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县安东卫邮局转,学员队:经理大队二队。
第5期:1926年3月~1927年8月15日。
7.郑培机,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县涛雒镇。
第6期:1928年4月23日~1929年5月15日。
8.张容溪,22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山东峄县东柞城镇张荣田。1925年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就读,1927年赴浙江军事训练班,1928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山东籍50人)步科受训。
9.孙福荫,字又脉,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峄县东横山新庄。
10.王纶甫,20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巨峰交柳古庄。
11.王仁甫,20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巨峰镇祥聚号转柳古庄。
第8期:1930年10月15日~1933年11月25日。
12.王者起,字翊之,27岁,籍贯:山东蒙阴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蒙阴县旧寨镇转谢庄。第二总队步兵第一大队第一队。
第9期:1931年5月1日~1934年5月8日。
13.李毓琪,字立诚,23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县城内西九湾巷三号钱宅。
14.马兴武,字偃英,23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山东郯城马江口(马港口)。后转航空留学。
15.周举章,字梯青,23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城南刘家寨对奎堂交。
16.庄鸿渚,字曙江,27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莒县大店邮局转(此处莒县误作营县)。
第10期:第一总队(1933年7月15日至1936年6月),第二总队(1933年8月至1937年1月)。
17.黄毓峻,字仲岳,23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县。
18.王增,字啸天,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峄县东关陵颐堂。
19.沈怀亮,字德甫,22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县南关恒昌号转。
20.刘立彬,别号粟宾,25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沂水县城松园交。
21.刘棹,字彦卓,21岁,籍贯:山东费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费县教育局.
22.丁舍吾,25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涛雒。
23.郑世农,字培珉,24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城西校曲河六竹轩交。
24.李华文,字世英,26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莒县东街松生堂。
第11期:第一总队(1934年9月~1937年8月),第二总队(1934年9月~1937年10月)。
25.丁复祥,字继初,24岁,籍贯:山东日照县,上海复量高中生肄业,永久通讯处:青岛转日照涛雒北燕贻堂
第12期:1935年9月28日~1938年1月20日。
26.孙英励,24岁,籍贯:山东蒙阴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蒙阴城内大庄。
第13期:1936年9月1日~1938年9月16日。
孔明百科网首发的徐祇则报道
27.徐祗则,字作民,21岁,籍贯:山东郯城县高峰头镇后高峰头村,永久通讯处:山东郯城南关南大街。步兵二队。
28.邱燕堂,21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山东郯城马头镇牛市街路北。炮兵二队。
29.刘干庭,字竞夫,22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陇海路东段瓦窑车站北大滩庄。炮兵二队。
百度截图
30.阚俊杰,字君特,22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郯城码头北二十五里庄坞东营子(今兰陵县庄坞镇北营子村)。步二队毕业。
31.田继强,字达生,21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县向城德厚堂转。
32.张鸿仪,字凤亭,23岁,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县相公庄转小张家寨子。
33.谭继宗,字敦甫,21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西乡义壶镇隆泰号。
34.连成恩,字惠民,23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东关街。
35.丁佑原,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
36.丁立全,以字行,23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涛雒汇昌号。
37.冯旭,字晓东,21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莒县城内仁泰永号。
第14期:第一总队(1937年12月26日~1938年11月),第二总队(1937年10月26日~1939年9月),第六总队(1937年9月~1939年1月)。
38.王洪昌,字范五,22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山东郯城曹庄邮局交。步兵第一大队第二队。
39.赵镇,字铁崖,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沙墩邮局转黄家岭。第二总队炮兵大队第三队。
40.马诚骥,字士骏,22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县尚岩镇。第二总队工兵大队第二队。
41.杨吉甫,山东临沂县。第五总队第一大队第四队。
42.汪子仁,山东临沂县。第五总队第二大队第五队。
43.高禄臻,字冠英,20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沂水南乡界湖镇邮局转。第二总队炮兵大队第一队。
44.唐海燕,字滨亭,21岁,籍贯:山东蒙阴县,永久通讯处:山东博山鲁村刘家洞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武冈即武汉分校)十四期五总队第一队。
45.王海玉,字廉夫,24岁,籍贯:山东费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费县城内槐阴巷王宅。第一总队第三队。
46.孙富远,字鹏里,22岁,籍贯:山东费县,永久通讯处:鲁费县平邑镇武安村。第一总队第七队。
47.范伟俊,字鹏,20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青岛福山路七号。第二总队步兵第二大队骑兵队。
48.丁履恒,字履恒,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涛雒西苗家村。第二总队炮兵大队第二队。
49.胡为议,字明正,21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安东街。第二总队第二大队骑兵队。
50.牟乃彬,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奎山后。第二总队工兵大队第一队。
51.牟敦会,字景星,19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牟家筱庄。第二总队工兵大队第三队。
52.安立,籍贯:山东日照县。第五总队第二大队第五队。
53.吕继宏,字硕生,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城东门外南护城街门牌五号。
54.刘凤亭,字丹池,22岁,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城中学街。步兵第一总队第六队。
55.庄桂龙,字悦秋,22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城北招贤邮局转庄家堡。第二总队步兵第二大队第五队。
第16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1940年12月25日),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1939年7月、10月),第三总队(1939年春~1940年4月)。
56.孟广宪,23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郯城南古庄邮局转王家坊头。第一总队步兵第二大队第五队。
57.刘雪岩,24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郯城西北乡焦家店村。第二总队第三大队第九队。
58.李全声,23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郯城东北乡李石河。第三总队第一大队第二队。
59.梁日让,22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本县署前街一三号。第三总队第二大队第四队。
60.高灼元,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东关街交。第三总队第三大队第七队。
61.杜象琦,字少曾,21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鹅庄邮局转枣沟头。
临沂全氏家谱所载全朝宗资料
62.全朝宗,22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大同铅石印局收。第一总队工兵第一大队第二队。
临沂全氏家族提供全朝宗照片
63.黄士刚,原名在德,20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沂水南乡斜午庄转交。第三总队第一大队第二队。
64.袁超,字效班,26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沂水王家独墅村。第二总队步兵第三大队第九队。
65.董家伦,23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县石白所北董家滩安澜堂。第一总队步兵第一大队第三队。
66.马德铠,20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碑廓南马家岭。第二总队步兵第三大队第九队。
67.王延庾,字梅村,24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东门外西慎立号交。第二总队步兵第三大队第九队。
68.王建诚,字明轩,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东乡王家灶庆三槐堂。第二总队步兵第三大队第九队。
69.厉静安,26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县城西相家庄。第二总队步兵第三大队第九队。
70.王汝椿,字希平,21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巨峰镇信箱交柳古庄。第一总队工兵大队第一队。
百度截图
71.丁履钿,字建华,23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涛雒西南苗家村。第一总队步兵第三大队第九队。
72.丁履福,字革非,21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涛雒镇六和号。第一总队步兵第三大队骑兵队。
73.刘予琨,字瑶生,21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西乡公婆山德裕转兰花官庄。第三总队第一大队第一队。
第17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1942年4月12日),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1942年11月2日),第三总队(1940年6月12日~1942年2月15日)。
74.王志超,字农山,22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郯城南古庄。第一总队步兵第一大队第六队。
75.贾泽生,字润民,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县城内乾坤正气街六号。
76.周立人,字野风,24岁,籍贯:山东郯城县,第三总队第三大队第九队。
77.刘巍,字肖山,22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南乡沙墩村邮转。
78.石觉民,26岁,籍贯:山东临沂县,山东临沂城内魏家巷。
79.李毓珂,字砺,21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知仁街九号。
80.尤宗汶,字鲁溪,21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义堂邮局转王家朱里村。
81.宋玉瑞,25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西乡大中村街邮局转长新桥。第三总队第一大队第三队。
82.虞振武,字子成,23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第三总队第一大队第三队。
83.张修田,字观侬,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南关西街门牌三号交。第三总队第一大队第五队。
84.胡景耀,字明轩,22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南关西街一四号马延恺转孟家园村。第三总队第二大队第六队。
85.张立林,字树滋,25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沂水北左泉。
86.冯聿仲,字中仁,25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沂水县西北乡李家营庄。第三总队第一大队第二队。
报道截图
87.王金生,字鸿勋,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沂水黄山铺同祥成。第三总队第三大队第九队。
88.刘丕封,字孟侠,21岁,籍贯:山东费县,永久通讯处:费县城南胡家村祥泰号转。第三总队第三大队第九队。
89.李仲仁,21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安东街尹家村。
90.梁贵培,字正一,21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巨峰镇洪茂号交。第三总队第二大队第七队。
第18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1943年2月)第二总队(1941年12月25日~1943年10月8日)。
91.杨新伦,字明五,23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郯城码头镇西大街。第十八期第一总队第三大队步兵第六队。
92.卢世让,22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郯城重坊邮局。第二总队通信兵队。
93.郑永德,字子邻,24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峄县东袖山神邮局交西庄。第二总队炮兵第一队。
94.孙丕祥,26岁,籍贯:山东费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费县西关二号。
95.李溪珊,字夏樵,23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日照城里中大街。第二总队步兵第二队。
第19期:第一总队(1942年12月25~1945年4月),特科总队第二总队(1942年12月25日~1945年3月)。
96.曹际莲,字重华,25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东门里曹家巷永信堂。
第20期:1944年3月20日~1946年12月25日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
97.晏积纲,字劼刚,23岁,籍贯:山东郯城县,永久通讯处:江苏江都东关街二四六号。炮兵第二中队。
98.孙建功,字仲德,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城里司令部前街孝廉第。步兵第二中队。
99.庄鸿逵,20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山东莒县大店镇知松堂。步兵第一中队。
第21期: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
100.李圣传,字承薪,24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东坂泉崖邮局转湖子。
101.张如森,字肖林,23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临沂西南层山镇。
102.张裕厚,字仁甫,25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山东临沂西义堂镇张家店。步兵第十一大队工兵第五中队。
103.刘承慈,字继严,22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沂水城北刘家山宋交。步兵第七大队第三十二中队。
104.陈玉麟,字振远,20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博山悦庄邮局转。步兵第九大队第三十七中队。
105.刘焕文,字运章,22岁,籍贯:山东蒙阴县,永久通讯处:蒙阴城南刘家官庄。步兵第七大队第三十三中队。
106.姜继俊,25岁,籍贯:山东蒙阴县,永久通讯处:蒙阴第一区白杨堡庄交。步兵第十大队第四十中队。
107.迟名敬,字伯礼,19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河山店迟乐天堂。
108.张传方,字正勤,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沈疃下蔡庄。步兵第九大队第三十六中队。
109.王磐华,字毓池,22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城东大孙家庄。步兵第九大队第三十六中队。
110.徐伟民,字建中,24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第三区街头徐庄。步兵第九大队第三十七中队。
111.丁肇棨,21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日照平家村。炮兵第二大队第五中队。
112.熊光君,21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内大果街。步兵第九大队第三十五中队。
113.孔昭明,22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城内公安街。步兵第九大队第三十六中队。
114.郭政,字正文,21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北乡管帅镇转郭家辛庄交。
115.孙加墉,字干城,24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城东坪上镇邮转南铁牛庙和丰号。
116.袁树芳,字兰生,23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城东九里坡镇邮局转交。辎重兵第四中队。
117.郭义民,21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第四区郭家辛庄东泰和堂。
118.张守经,20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南乡坪镇北大坡永成号。
119.徐恒祯,字杰廷,26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莒县南十字路裕昌永号转朱梅村。
120.王士铭,23岁,籍贯:山东莒县,永久通讯处:诸城枳沟镇邮局转北杏村。步兵第七大队第二十八中队。
第22期:第一总队(1947年12月29日~1949年2月12日),第二总队(1948年7月7日~1949年7月),第三总队(1948年7月18日~1949年10月)。
121.刘荫骐,21岁,籍贯:山东临沂县,永久通讯处:济南经四路纬三路二八七号。
122.秦周南,22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天津十区沙市道达安里十八号。第一总队骑兵大队第二中队。
123.岳文进,字峻,19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山东沂水城里西巷子。第一总队工兵大队第二中队。
124.刘瑞贤,20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省日照县南湖乡东马陵前村。第一总队炮兵大队第二中队。
第23期:第一总队(1948年12月1日~1950年春),第二总队(1949年1月~1950年春)。
125.李伟,字少穆,21岁,籍贯:山东沂水县,永久通讯处:北平宣武门外校场头条五号。
126.刘为恕,字子忠,20岁,籍贯:山东日照县,永久通讯处:山东青岛。
综上,黄埔军校第1-23期临沂籍学生共126人。除第7期、第15期未检索到原临沂籍学生外,其他各期均有,最少至1人(第2、5、8、11、12、19期),最多时达21人(第14、16、17期各18人,第21期21人)。其中,原日照县37人,临沂县32人,郯城县19人,莒县16人,沂水县13人,蒙阴县5人,费县4人。
另有4人因成绩优异被留校担任教官:黄埔第1期学生冷相佑(郯城),后留校担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第四期入伍生团区队副(教官);第10期学生沈怀亮(临沂县),后在第14期通信兵队任上尉副队长(教官);第13期学生徐祗则,后来任黄埔七分校第一总队教员,教过黄埔第15、16、17、18期学生;第16期学生丁履钿(日照),曾留校第18期步兵第三队中尉区队附(教官)。
据郯城籍书法家史可鉴介绍,郯城县泉源镇后段家宅村郑宗棠曾任黄埔军校教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自己经常去他家玩。郑宗棠喜欢读古书,当时已届耄耋之年。
网搜资料截图
由于学员登记表系当时系手写,加上郯城县、莒县县名皆为生僻字等因素,有的网站同学录资料把“郯城县”误作“郑城县”或“郊城县”,“莒县”误成“营县”,个别人名也出现讹误。
概言之,黄埔军校自建校起,就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被誉为“将帅的摇篮”,在中国现代史特别是军事教育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1924年至1927年3年里,共有近800名中共党员在军校或任教官,或当学员。1926年11月,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1905~1936)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子学员队学习,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陈毅在政治部负责处理党团内部事务,周恩来、聂荣臻亦曾参与军校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4人、10位大将中有3人出自黄埔军校。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说共产党是从参加黄埔军校才开始懂得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北伐时期有个“黄埔”,我们要办一个“红埔”,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1936年,中共中央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春,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9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大三周年纪念》文章,指出:“抗大三年来有贡献于国家民族与社会,这就是教会了几万个有为青年与进步革命的学生”,并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大”在各地设立了14所分校,不少分校的领导由黄埔军校师生担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抗日救国军政人才,为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其中,抗大第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西省延长县组建,先后转战华北、山东。1939年11月上旬,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中央军委关于第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就地培训山东部队军政干部的命令。1940年1月5日胜利到达山东省沂南县孙祖乡张庄一带。1940年3月初,学校在沂南县东高庄举行第三期开学典礼,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到会并讲话,山东各部队共选送学员2670名。第一分校在敌后办学7年多,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干部2.4万余名,是抗大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办学成绩显著的一所分校,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迎来建校100周年。黄埔军校百年历史,是一部追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爱国革命的光荣史,也是一部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所以说,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黄埔军校都占有特殊的地位,百年之后仍具有特殊的价值。“黄埔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2024年6月12日初稿,7月23日改定。
参考资料:《黄埔军校同学录》(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将帅录》、《民国人物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传略》、《黄埔人生:黄埔军校山东同学传记资料选编》等。
作者乔闪先生
作者简介:乔闪,山东郯城人,郯城美澳学校原校长,临沂荀子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徐国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地文史学者。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作品,转载或引用请联系作者乔闪先生。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
编辑:孔明百科网 张新杰
Copyright © 2020-2024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