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近日,由琅琊姓氏家谱文史爱好者宋尚远、乔闪、孙启发、谢繁勇、徐祗祥等民间学者发起的“琅琊家谱影印计划”二期工程圆满收官——嘉靖四年(1525)张景华重刊的《尔雅注》以高精度影印形式重现世间,首批近百套限量版已顺利送达各地参与者手中。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临沂民间文保力量再次凭借众筹模式,成功实现了对珍贵文献的数字化抢救,更彰显了民间力量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强大活力与担当。
发现古籍:偶然检索开启珍贵文献守护之旅
据本次活动发起人宋尚远先生介绍,此次珍贵古籍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的数据库检索。当时,他本意是在数据库中探寻张景华的相关资料,未曾想,竟意外发现上海图书馆藏有张景华重刻版《尔雅》。这一发现让他眼前一亮,仔细研究后,他愈发觉得这个版本意义非凡。尤为重要的是,该版本前附有张景华亲撰的序言。所以宋尚远推测,此序极有可能是张景华手写的原序笔记,而后经刻工精心雕琢而成,蕴含着极高的文献价值。
在前期对漕运总督张景华的文献研究中,宋尚远并未发现有关这部《尔雅》的记载,就连张景华的后人也对此毫无所知,估计郯城当地的研究学者也鲜有听闻。这一情况,让宋尚远深感这部古籍的珍贵与亟待保护。
携手共进:学者助力推动影印计划落地
发现这一珍贵文献后,宋尚远先生第一时间与郯城知名学者乔闪先生沟通此事。乔闪先生听闻后,不仅大力支持发起影印计划,还亲自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一篇题为《五百年后的又一次回眸——影印张景华重刊〈尔雅注〉序言》的文章。
宋尚远先生特别强调,乔闪先生的这篇序言,为本次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世人得以深入了解《尔雅注》的历史价值。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尔雅注》的内容或许晦涩难懂,但通过阅读乔闪先生的文章,便能较为轻松地把握这本书在各个方面的价值,进而激发出浓厚的研究兴趣。
深入考证:还原古籍重刻背后的历史细节
据乔闪先生考证,嘉靖四年(1525),时年四十四岁的张景华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职。在巡按山西期间,他安排太原知府黄卿(山东益都人,字时庸,号海亭,正德三年即1508年进士)重新刊刻了《尔雅》(郭璞注本),并亲自撰写了序言。此次重刻本似乎是按照张景华的手书墨迹进行写刻,字体为行书,笔法豪放洒脱、连绵流畅,气势奔放,颇得“二王”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乔闪先生尤为看重《尔雅注》中七枚藏家印章的历史价值。几百年来,收藏者先后在其序言及正文(卷上)首页依次钤盖“杭州叶氏藏书”“合众图书馆藏书印”“常□”“上海图书馆藏”和“景葵秘籍印”“霖”“合众图书馆藏书印”七枚印章,显示出其递藏有序的大致轮廓。“杭州叶氏藏书”“景葵秘籍印”两枚长方形篆书印章,表示这是近代著名实业家、藏书家叶景葵(1874~1949)的藏书印;“合众图书馆藏书”“上海图书馆藏”这两枚长方形篆书印章,则是该刻本流转历程的有力佐证。
高度评价:序言展现深厚学术底蕴与文化情怀
地方学者丁富强先生对乔闪先生的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篇作品长达七千余字,内容涉及学术性极强的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以及历史人物、藏书史知识等多个领域,古意盎然,撰写过程想必耗时不少。
乔闪先生身为郯城教育界的领军人物,考证严谨自然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序言》中所蕴含的信息如江河决堤般奔涌而出,涵盖了《尔雅》本身的价值、历代版本情况以及刻本特征、相关历史人物和机构等多方面内容。阅读这篇《序言》,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古籍的热爱之情、对乡贤的敬重之意、对合众图书馆先贤保存文化的感佩之心,以及对影印传承方式的认同之感。可以说,这篇序言不仅仅是对古籍影印的简单介绍,更是一次深入的历史文化探索之旅。
社会认可:多方支持彰显古籍价值与影响力
近年来,临沂民间文史爱好者发起的各类古籍保护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此次《张景华尔雅注》的众筹影印活动,也吸引了临沂市图书馆的积极参与,这无疑是对这本古籍价值的高度认可。
封面题签者为刘守洪先生,是郯城县知名老中医、书法家,亦名寿鸿,字范五,号芝罘老民、悟修斋主、一鹤老人,烟台芝罘人。其书法古朴雄浑、刚劲有力、结构多变,给人高古典雅、质朴清新的艺术美感。年届耄耋之年刘老的书法题签,为此次影印《尔雅注》增色多多。
此次临沂文史爱好者通过众筹方式成功影印《张景华尔雅注》,不仅为珍贵古籍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保护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他们这样的民间力量,投身于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中,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报道:张新杰
发布:孔明百科网
Copyright © 2020-2025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