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会议发起人雷宏志院长(右)
2025年9月11日至13日,山东郯城大唐学府的会场上,“民间中医英才论道”“华夏偏方绝技亮相”的红色标语在大屏幕上熠熠生辉。这场汇聚南北中医传承人的盛会,不仅是民间中医药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示,更彰显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活化石”的生命力。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思想,到田间地头的草药偏方,民间中医以“接地气”的传承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更以千年实践诠释着“仁心仁术”的深刻内涵。
一、千年智慧的“活态传承”:从古籍经典到民间秘方
民间中医的传承,是一部流动的中华文化史。不同于典籍记载的“庙堂中医”,民间中医的智慧往往藏于“偏方”“绝技”之中——或许是一剂祖辈传下的草药配伍,或许是一套代代相传的推拿手法,这些看似朴素的经验,实则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郯城论道中展示的“华夏偏方绝技”,它们大多诞生于农耕文明的土壤: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观察草木特性,在应对常见病痛时总结出“药食同源”的智慧,将《周易》的辩证法融入病因诊断,把儒家“中庸”思想化为“调理固本”的治疗原则。这种“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传承模式,让中医药文化始终扎根于生活,成为普通人可感可知的文化符号。
更令人动容的是传承的“温度”。民间中医多以“师徒相授”“家族传承”延续技艺,师傅不仅传医术,更传“医者仁心”的德行。在山东鲁南等地,许多老中医至今保留着“看诊不问贫富”的传统,一把脉、一搭手间,传递的不仅是诊疗方案,更是中华文化中“仁爱”“大同”的价值观。这种“技艺+德行”的双重传承,让中医药超越了单纯的医学范畴,成为维系社群情感、传递文化认同的纽带。
二、守护生命的“民生贡献”:从乡村诊室到健康中国
民间中医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守护基层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一位乡村老中医往往是全村人的“健康守护神”。他们熟悉地方常见病痛,善用本地草药,既能为村民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也能以“简、便、廉、验”的疗法减轻慢性病患者的负担。正如郯城作为“鲁南大地”的基层医疗节点,民间中医的“偏方绝技”在此亮相,恰是对“让中医药贴近百姓”的生动诠释——这些疗法或许没有华丽的包装,却以“花小钱治大病”的实效,践行着中医药“普惠医疗”的初心,也为现代医疗体系提供了有益补充。
更深远的贡献在于对中华文化自信的提振。当“民间中医英才论道郯国古城”的旗帜在历史文化名城升起,当《本草纲目》中的草药图谱与乡村偏方在同一场合被探讨,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今对话”。民间中医的存在,证明了中华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智慧”。从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发现青蒿素,到现代研究证实许多民间偏方的科学原理,民间中医的“偏方绝技”正不断为世界医学贡献中国方案,让中华文化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三、面向未来的“守正创新”: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今天的民间中医传承,既面临挑战,更迎来机遇。一方面,部分绝技因“口传心授”的局限性面临失传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让民间中医迎来了“正名”与发展的春天。郯城此次活动正是对“民间中医合法化、规范化”的积极探索——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整理偏方典籍、推动校企合作,让散落民间的“珍珠”被系统挖掘、科学传承。
未来,民间中医的传承更需“守正创新”:既要坚守“辨证施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也要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老树新枝”——比如用大数据整理偏方数据库,用标准化流程提升疗法安全性,让民间智慧与现代医疗精准对接。正如论道现场“静”字所昭示的,传承需要静心坚守,更需要与时俱进,如此才能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新时代继续守护人类健康,彰显文化力量。
从郯城大唐学府的论道讲台,到千万乡村的诊室药柜,民间中医始终是中华文化的“行走的传承者”。他们以草药为笔、以仁心为墨,在岁月长河中书写着“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答卷。这份答卷里,有中华文化的根脉,有医者仁心的温度,更有面向未来的自信——而这次交流大会正是民间中医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贡献。
来源:北京雷宏志中医研究院
编辑:孔明百科网 张新杰
Copyright © 2020-2025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