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孔明行业百科

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曾子祠碑记

07-13点击量:1547

曾子祠碑记

元庐陵人 刘诜

      皇元混一天下,世祖皇帝,诏下郡国,勉励学校,敦厚风俗,教化大敷。又以明经、修行取天下士。人心翕然,日趋于道。于是山东临沂县,遂起曾子书院,举秦、汉、唐、宋以来千七百年未有旷典,何其盛哉!

      夫天地之道,非圣人不能以久其立;圣人之道,非学者不能以久其传。夫子之道,虽与天地同流,论圣贤传道之功,则曾子为大。盖颜子与圣人具体而微,然得于心而不示于人,敏于学而不传诸书,又先夫子而没,志有所未就。微曾子立于斯道绝续之际,则近而思、孟,何所据以传;远而周、程,何所溯而得哉!是故周公之道,非不大矣,施于事者,不必尽传于言。

      而周公之不逮夫夫子者,曾、思为之继也。孟氏所谓“贤于尧舜”,此之谓欤?且曾子之年,去夫子悬绝,彼其闻一贯之旨,不可谓不早,则颖悟绝人,何可当哉!故圣门之有曾子,殆天授之为传道计也。

      然则曾子有功于圣门,固不待言。独怪临沂为生圣贤之地,沐礼义之邦,至千七百年而不知设学以祀曾子,迄于子孙废熄,故宅遗基,泯为民居,莽为荆棘。一旦乃有发其良心善性,慨然以为己任,而兴起之,岂非我朝道化极盛,薰陶涵养之至,而后然欤?倡是举者,前覆实司副提举管文通,和而起者,凡十人有奇,上下合志,不日而成。得请于朝省,以“曾子书院”为额。鸣呼美哉!

      吾儒幸生极治无事之时,车书万里,絃诵连城,盖将杖策邹鲁,观礼器于曲阜之庙,想春服舞雩之风,而后揖逊周旋,以观书院之新制,究先圣之遗言,补其学之不足。岂非千载一时之遇欤!

      文通今为庐陵县尹,有善政以大治,又修凤山书院、庐县学,其崇教化类如此。由是薰陶所及,闻风兴起,庐陵士又有郭元辅,买书籍若干部,刊曾子所著书若干卷,今皆藏于"曾子书院"云。(注:县志原无此段,乔闪先生考证资料里有。经焦子栋先生分析,应有此结语)

释文:

      元朝统一中国,世祖忽必烈,曾颁发诏书给全国,勉励各郡县,兴办学校,敦厚风俗,因而教化偏及全国;同时又以通晓五经、有好德行,作为取士标准。这些措施,使人心和顺,日渐走上正道。于是山东临沂县,也建起了“曾子书院”,学办了一次自秦、汉、唐、宋以来,一千七百年间从未有过的大典,你看有多么隆盛呀!

      天地覆载万物,建国立邦,没有圣人之道,就不能长久地建立,人之道,没有学者,也不能长久地流传。孔子的儒道,天长地久地流传下来了,如果论起传道的功劳,则以曾子为最大。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据说只比圣人稍差一点,但他只是对孔子学说心领神会,没能展示于人;他聪颖好学,也没能够写出书来,死的又比孔夫子早,徒有大志,而没有成就。如果没有曾子在那儒道后继乏人的时候,把儒道接续下来,就其近者来说,孔伋和孟轲将何所根据传受儒道?从其久远来说,周敦颐、程颐、程颢,又怎能找到渊源以阐发儒教呢?所以西周初年的周公旦,虽然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奠定了治国之道,成绩是很大的了,但他当时只做了些实际工作,没能全部用语言传之后世。

      周公旦之所以比不上孔夫子,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曾子、孔伋那样的人,来继承他的学说。孟子说:“夫子贤于尧舜”,就是指的这方面吧?同时曾子的年龄,比孔子小许多,但孔子曾亲切地告诉他:“参也,吾道以一贯之。”曾参只答了一个“是”字,他那时年龄还很小。这足以说明聪明颖悟,谁也比不上他。圣门之所以有曾子,可能是上天有意将他赐给圣门,作为传道之计的吧!

      曾子有功于圣人之门,就不用多说了。最使人感到奇怪的是:临沂是圣贤生长的地方,历代沐浴在礼义之邦,但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却不知道设学以纪念曾子。以至到了子孙后代,故宅沦为废墟,遗基成为民居,甚至很多地方长满了荆棘。现在居然有人良心发现,善性萌发,慨然不辞辛劳,在这废墟上兴建起一座曾子祠来,这不是我朝道德教化,极其兴盛,薰陶涵养,达到极点,才能做到这样的吗?提倡兴建曾子祠的是谁呢?是前覆实司副提举管文通,随着一起兴建的还有十多人。上下同心协力,时间不长就建成了。报请朝延和省批准,以“曾子书院”作为门额。哎呀!多么美好啊!

      我们这些儒生,有幸生在这天下大治,四海宁静的时候,坐着车到处可以读书,走到哪座城池都可以抚琴吟诵。更不妨拄着拐杖或驾着马车,到邹鲁孔孟故乡,在曲阜孔庙看看礼乐祭器,也可以照着曾点描绘的:在阳春三月,换上春季服装,在沂河里洗上一澡,再到舞雩坛乘凉。然后学学揖让周旋的礼仪,看看书院新的创制,研究先圣遗留下的著作,来弥补我们知识的不足。这不是千百年来,不容易得到的一个好机会吗?

      注:原文、释文皆来自1987年重版民国5年修《临沂县志》。

作者资料:

      刘诜,(1268—1350)元代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焦子栋先生考证管文通简传:

      管文通,元代中后期沂州临沂凤仪村(今磨山镇华严寺村)人,生卒不详。出仕后,先是担任儒学副提举,期间,征得沂州地方长官同意,与十数同志捐资在家乡凤凰山前曾子讲学之处兴建书院,并立祠祭祀曾子,报请朝廷后,皇帝御书“曾子书院”匾额相赐。至正三年(1343年)至至正七年(1347年)任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县县尹(知县),任内行善政以大治,并修凤山书院及庐陵县学,隆师崇教一时传为美谈。庐陵原本就是儒学兴盛之地,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的故乡,有“庐陵文章为江右之邹鲁”之誉,民众对隆师崇教之人倍加敬重。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成书的《庐陵县志》记载,管文通“临事敏断,人言物诱不能动,尤尽心儒学,士林翕然宗之。”为感谢管文通之惠政,庐陵人郭元辅,买书籍若干部,刊曾子所著书若干卷,赠于曾子书院,供学子讲读。同为“江西文派”领袖人物的庐陵人刘诜还专门为此撰写了《曾子祠碑记》一文,以述当时之盛。管文通故居遗址曾被清末进士陈敬修推为华严八景之一“管桥夜雨”。

乔闪先生考证资料:

      管文通,生卒年不详,元朝中期郯城县磨山北凤仪村(今兰陵县磨山镇华岩寺村)人。历任覆实司副提举、江西庐陵(欧阳修、文天祥故乡)县尹,《康熙郯城县志》说他“抱大才”。其主政庐陵时,兴建凤山书院,创办庐陵县学,有一系列“善政”,显示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

     管文通出仕后心系故土,“思磨山之风景,慕曾子之遗迹”,以恢复曾子1700年前的弦歌诗教传统为己任,向朝廷上疏,于至正二年(1342年)在家乡磨山创建曾子书院。他参照孔庙的祭祀形式,模仿江南书院的风韵布局,巧心设计,内设曾子庙,祭祀曾子,并教授生徒,别具一格。书院建成以后,管文通不辞劳苦,亲自到邹、鲁、临、郯,将一些文人学士珍藏的书籍收集运到曾子书院,“刊曾子书籍藏于内,延硕儒以启后学”,并备有多种乐器、祭具和经书,既可朝祀宗圣,又可供人读书学习。

      当时,庐陵县士绅郭元辅等人,听说了管文通的办学兴教义举之后,先后出资购买若干部儒学典籍,特别是印刷了曾子所著《孝经》、《大学》等书若干卷,赠给书院。同是庐陵人的刘诜,执笔撰写《曾子祠碑记》,详细介绍了管文通在磨山创建曾子书院的缘由、经过及重大意义。此文被收录在民国五年《临沂县志》中。

      曾子书院地处磨山,亦名磨山书院。因院中有一巨石,敲之如琴声,故又名琴声书院。明成化四年,移于县治郯城,改为“一贯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后来成为郯城县第二实验小学之所在。一贯书院始终是明清时期的郯城县儒学值所在。定名为“一贯书院”,是由于曾子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编辑:孔明百科网  张新杰  徐建一

官方推荐

郯城县佛教协会中秋前夕走访慰问佛教场所

查看详情

郯城县佛教协会审核青山庵新入驻出家师

查看详情

墨韵华章——临沂画家刘玉学作品欣赏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举办第二届伏羊文化节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查看详情

补遗临沂籍黄埔军校学员:七分校之蒙阴刘堃然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顺利召开第二届二次理事会

查看详情

乔闪‖钩沉那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临沂籍黄埔军校学生

查看详情

郯城籍黄埔军校学员:后高峰头东村的百岁老人徐祗则

查看详情

临沂市马术运动协会会长杨维庆加入世界汗血马协会

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20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