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任文献,字国光,明代山东省兖州府沂州郯城县归义社人(据县志记载,其位于 "县东北十二里",即老归义乡一带)。他生于景泰七年(1456 年)十一月十二日,早年为县学生员,研习《易经》,属军籍。三十七岁时,中弘治壬子科(弘治五年,1492 年)山东省乡试第八名;次年,又中弘治癸丑科(弘治六年,1493 年)会试第二百四十七名,即第三甲第二百零五名,赐同进士出身。
据《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记载,任文献的曾祖父为任仲礼,祖父任贵,父亲任福曾任听选官。其生母为王氏,继母田氏。"慈侍下" 的记载表明,此时其父已离世,而母亲尚在人世。他身为长子,兄弟有任文会、任文明、任文质、任文德、任文思、任聪、任章,娶咸氏为妻。
《郯城县志》称其 "少颖异,有高才,诗赋援笔立就"。登进士第后,他被授予御史之职,外放两浙地区。在任期间,他整肃戎政,严查隐匿逃兵之事,令上下敬畏。后致仕归隐东庄,每日以吟诗作赋为乐,不求显达。郯城县曾为其修建两处牌坊:一处位于城内,名曰 "鸣凤";一处位于拱辰门外,名曰 "绣衣"。
根据《明实录》记载,弘治九年,任文献在都察院审理刑狱;弘治十一年,正式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弘治十二年,他赴任浙江省清军监察御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参与了多项重要建设:与镇守太监麦秀、巡按御史邓璋一同下令,命钱塘知县胡道重建灵卫庙(位于杭州钱塘门外,俗称金祝庙、朱金祝庙,为纪念南宋抗金英雄朱跸、曹金胜、祝威而建),提学副使赵宽为此撰写记文,收录于《西湖志》;弘治十三年,又协同修缮杭州府学(今杭州孔庙),提学副使吴镇、赵宽为之作记,文载万历版《杭州府志》。
然而,他在浙江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皇明大政记》记载:"御史任文献清军浙江,被讦辱,降知县。"《明实录》详细还原了这一事件:任文献在浙江清理军籍时,因钱塘通判沈征的户籍姓名与被裁撤军户中的 "沈三" 相同,对其施以处罚。核查发现,类似姓名相同但军籍已绝的情况还有十余家,沈征等人遂聚众喧闹抗议。任文献处理冤情未果,沈征等人竟破坏告示牌,百余人结党聚集,数千市民围观,全城哗然。任文献枷示九名总甲以儆效尤,却被沈征等人砸枷放人。众人还怀疑李贵从中作梗,前往其家抓人未果,便毁坏器物。事后,镇守巡按官员介入,逮捕沈征等数十人拟充军,并命沈征补绝户军户。沈征之子上京申诉,控告任文献多项不法行为。朝廷多次派员调查,最终判定:沈征虽可免补军户,但因煽动闹事、诬告朝廷,被判充军;任文献虽部分指控不实,但因行事不端,被判赎刑徒刑;布政使孙需等六名审案官员因过失赎罪,受杖刑后复职,受牵连者达千人。任文献案部分指控未查清,后调任陕西蓝田知县,事件于弘治十五年十月十五日审结。当日卯时,山东济宁州出现异常天象。
调任陕西蓝田知县后,任文献政绩斐然。《蓝田县志》记载:"邑志曾经其修纂,与辋川荣公各赋有蓝田十景诗。" 作为历史上第一部《蓝田县志》的纂修者之一(与荣华、荣察父子共同创修,世称 "荣志",惜已早佚),他与蓝田本地的一门双进士荣氏父子(荣华、荣察)交好,荣察曾作《玉山高赋呈邑侯任公》相赠。在任期间,他重视教育,主持重修瀛洲书院(唐武德六年学士李元通创建,位于县治南面)和芸阁书院(宋吕大临创建,位于县治北五里)。隆庆版《蓝田县志・建置篇》还记载:"漏泽园,在南门外灞河之曲,知县任文献立名于此,封筑垣址,无有人兴之者。"
任文献一生嗜诗如命,在多地留下传世佳作。《蓝田县志》记载,任文献与荣察各自写有蓝田十景诗,载于县志的有《辋川烟雨》《灞水環清》《九日游辋川》三首。致仕后,任文献隐居于郯城东庄,作有东庄八景诗,被林光收录于《南川冰孽集》。林光是广东东莞人,曾任兖州府儒学教谕,二人交往甚密,林光还为任文献写有一首《次韵答任国光侍御过访》。万历《宿迁县志》中收录了任文献为宿迁写下的四门诗和十三社诗。他在博平写下《题郭孝子庐墓诗》,在广平府写下《吕翁祠》,在历城为重修三官庙作记,在泰安为重修东岳冥福寺记作记,为长清张铠作墓志铭,还写下《寄颜翰博诗》收录于《陋巷志》。
同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的顾清在《东江家藏集・同年会记》中记载了一则轶事:任文献曾向众人提议:"昔人登第后,有曲江之燕、慈恩之游,至今传为盛事。今吾辈逢昌明之期,遇圣明之主,岂能让古人专美于前?今日之会,请各赋诗言志,录而传之。" 其对科举雅事的推崇,可见一斑。
从郯城寒士到监察御史,从两浙清戎到蓝田修志,任文献的一生既在宦海中经历风雨,又在文墨间留下璀璨印记。他的仕途起伏与文学成就,共同勾勒出明代士大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精神图谱。
编辑:李欢
审核:张新杰
发布:孔明百科网
Copyright © 2020-2025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