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孔明行业百科

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一线墨流觅无踪--郯城墨河、墨泉小考

05-24点击量:1684

      墨河,又名皂河,是一条古老而神奇的河流。它载荷着鲁南苏北丰富而厚重的历史,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堪称一部水做的史书,如今却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墨河为沭河右岸支流,是沭河与白马河之间的主要排水河道之一。据传,早在春秋时代,墨河是古郯国的一条漕运要道,船舶往来于郯城、宿迁之间,为南北河运之要道。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以兵渡淮泗北上,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郯城),迁都琅琊,兴建了“周七里,以望东海”的观台,即琅琊台,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吴越春秋》)。后来,为进一步经营北方,逐鹿中原,于公元前415年,即越王朱句34年时,越国先灭掉滕国,翌年又掳获末代郯子鸪,灭了郯国。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顺利开展,都主要依靠的是淮河及其支流泗水包括沭河、墨河以及人工运河(贡道)等来运兵运粮。

      有学者考证,古墨河实为苏北和鲁南地区有史可考的第一条人工挖掘的航道。它和扬州市被称为“千里运河第一锹”的邗沟,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甚至可能更早一些。“墨河即皂河,在县东,旧通舟楫于宿迁,古郯子运道也。源出墨泉,在旧城东北一里许,色如墨,故名。”“寨子闸,在县西南十五里寨子社,郯子建闸于此,通皂河之水于宿迁,以运粮储。”(见乾隆《郯城县志》)清代兰山文人孟润堂写有《墨河赋》(见《续修郯城县志》)。

      墨河的源头是墨泉。墨泉是古代郯城的一大名泉,遗址在郯国故城东北隅一里许,如今已开辟为墨泉公园。据县志记载:“泉形宽六丈,长十四丈,深丈余。”据说原来这地方有个很大的泉眼,为墨河发源地,现存部分约数百平方米的汪塘。古墨泉西侧紧临郯国故城,一泉喷涌成河,由城北沿帅军台东南而下,绕至城东,经龙门,西南流经白溪汪、寨子、归昌、杨集,再南入今江苏省新沂市瓦窑镇、宿迁皂河镇等,最后注入沭河、古泗水。

徐树超先生所书“墨泉”

      据传,墨泉涌声闷重,如沉雷隆隆,风起浪涌,雪涛四溅。泉水清洌甘美,冬暖夏凉,流入河道后,流水中央始终有一条不散开的黝深墨线,色如墨汁,一直流到江苏省砚台村(堰头)才散开,所以叫墨河。甚至有人说,如果将河中之水舀出来,可以蘸笔挥毫书写,与墨汁无异。所以前人赞曰:“舐毫汗简增辉光。”墨河名闻遐迩。历代文人多垂青之,有人为其作记曰:“墨泉者,天一之精,乾坤之灵源也。”

      墨河“隐源于苍峰、马陵之间,吐流于大东小东之际,传名字于羽、蒙”(清代兰山文人孟润堂《墨河赋》),之所以有如此名气,还有一个原因——相传古费县西南有座山峰像个笔峰,古郯大地因为有墨泉的孕育,下游有个砚池(即堰头镇,堰为砚的谐音),因而“儒林继起,文人递出”,“前鲍后徐,珠辉璧映”(先后出了鲍照、徐陵、何逊等文化名人)。

      进入宿迁境内,墨河又被称为皂河。明代水利学术专著《漕运通志》中记载:“皂河,无源。”宿迁有皂河镇,清嘉庆年《宿迁县志》记载:“皂河,在治北四十里,源出港头社,下流入泗,今失考。”“皂河镇,在治西北四十里。”乾隆在宿迁皂河龙王庙里的御诗中第一句:“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

      墨泉淤塞于明代。据《沂州府志》记载,“明时有谓其水杀稼,遂用铁锅压塞之”的说法,将大锅盖在墨泉上压塞之后,这一奇观顿时湮没。据《宿郯城与县令张子金城闲话》一诗原注:“相传郯有墨泉,明季县令恶郯科甲太盛而塞之,文士遂稀。”该诗是时年39岁的纪晓岚奉旨出京南下,写于乾隆27年(1762年)农历十月初八,赴任福建提督学政途中。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45岁的靳辅从安徽巡抚任上被提升为河道总督(当时河道总督驻地在山东济宁),他上任后到宿迁观察河道形势,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上下千里,历时两个月。通过反复调查了解,他认为董口以下的皂河口值得利用,他在《治纪中·皂河》里说:“查宿邑西北四十里皂河集,其地沟渠断续,有旧淤河型一道。”他提到的旧淤河型便是上文说到的上古时期的郯子运道古皂河。靳辅认为,如果利用古皂河的河道,“挑新浚旧,因而通之,可以上接泇河之委,而下达于黄。”于是,靳辅上疏朝廷,提出开凿皂河代替骆马湖中的通济河。皂河功成后,康熙于第一次南巡时亲自阅河,目睹皂河航道水流平稳,行舟如过枕席,甚为高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靳辅挑浚墨河南段,接直河口(即窑湾北段运道)达黄河以通漕运,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的要道,商贾行船不绝,窑湾古镇才成为苏北经济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的枢纽。此举基本奠定了京杭大运河在徐淮之间的格局,至今没有太大的改变。

      清顺治年间,郯城知县张英瑞几欲探寻墨河源头,未能实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方殿元曾沿古城以东,招募人员挖掘墨泉,但没有找到。雍正十年(1732年)秋,沂州府兰山县廪生王钦决意寻找墨泉源头。当年十一月份,王钦和县一贯书院教谕杜先生一起,联合志同道合者数人,向以进士试用的署理郯城知县张荫圻(河南伊川人)请愿,张荫圻欣然应允。 当时天寒地冻,满池冰封,但由于求泉心切,十二月十八日,王钦便督令凿冰筑堰,车水探找,一直到次年农历二月份,水浅了一些。王钦找善于游泳潜水的人下去查看,探得水底有一块巨石,巨石边上有黏稠的黑土,就认定墨泉在此处无疑。到了农历四月十八日,掘出了四口已经锈坏了的铁锅,泥黑如墨。可惜锅下没有泉眼,只得到铁锅下一块瓷瓦,洗去瓦上的泥,砸破一块边角,发现里外通黑,拿毛笔蘸着瓦块,写出的字与蘸墨写出来的字没有区别。人们认为这瓦片是被墨汁染成这样的,便又向东继续挖掘,结果发现有木棒纵横平排像井口的栏杆,但木头已经腐烂。人们估计墨泉一定就在下边,再努力一把就能找到了。不料天公不作美,午后竟下起了滂沱大雨,而且铺天盖地地下了整整一天,池水又涨满了,再加上麦收迫近,探泉一事只好停下来了。此时,张荫圻的试用期已满,新任知县即将上任,他只能怅然离去。王钦因此写了《寻墨泉记》记述此次觅泉始末。

      乾隆十三年(1748年),郯城县准备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知县王植提出:“筑之最要者莫如沂河,疏之最要者莫如墨河。”经过一番勘察,报请清政府批准,动用了国库银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两多,修筑了墨河大堤。完工后,王植又以墨河首段出水不畅,又深挖了三五尺,意欲探泉。两年后,“饥者苏、流者复,沂河筑、墨河疏。”虽是多次刻意寻找墨泉,但还是无果而终。

      1949年前,主政者曾两次挖掘寻找墨泉。第一次约在民国十年前后,那次发动的民工较少,未发现什么线索,据当地老人薛清标说,仅挖出一些铁锅。第二次在民国十七八年,以工代赈,发动民工较多,发掘时间较长,虽发现有黑水流出,但不是墨水,后因雨季来临,遂即停工。

      如今,墨河故道在美澳学校西校区内还有一段,与窑上干渠并行,已成为地下暗河。现在的郯城县归昌乡,1949年为第八区,1956年改称白河区,并且辖区有墨河村;杨集镇位于郯城县最南端、苏鲁两省三县市交界处,1950年设墨河区。1958年设乡,同年改公社。1971年更名杨集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4年改置镇。这两个乡镇及村落的命名,都是因为白马河、墨河流经其地。

      墨河在郯城境内长约32公里,流经新沂境内长约30公里,仍称之为墨河,新沂市现有墨河街道、墨河中心小学等。1949年以前,墨河是过瓦窑镇南行,会藕湖、王番、子湖,经堰头镇东,再南会小沂河,在今天新沂市草桥镇堰头村汇入骆马湖。早年还有一条支流,东行入沭河,民国以来已淤塞。1951年,沂河下游段开挖后,墨河被沂河截断。1951年,将墨河在江苏境内河道改道向东南入沭河,改道段也称“新墨河”。港头镇北段仍有墨河废道可寻。至于宿迁境内的皂河(墨河),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化身为中运河的一段,中运河上接泇河,取代了以黄代运的黄河。

      墨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平时水少,雨季水量暴涨,容易积涝成灾,往往在短时期内流竭,冬春仅潺潺一线,行人可一跃而过。后世淤塞干涸,现在郯城境内的墨河称为老墨河,仅用作汛期排水,再无舟楫运输之利。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白水黑土墨泉奇,似乎一个个古老的地名,就可将一段段尘封的故事开启。古老的墨河、墨泉,裹着一袭岁月的流光,在方志、谱牒等史册中若隐若现,如同破译古郯丰厚历史、地理文化的“密码”,触手可及。   (2020.05.19)

      附录: 

由郯城至骆马湖,出黄河抵淮浦

[清]李以宁

骆马湖边路,积阴生夏寒。

云奔催急雨,雷殷走鸣湍。

淮浦千帆集,河流两岸宽。

汤汤东逝水,闻已障狂澜。

      李以宁,号雪樵,四川营山县人,康熙甲子(1684)举人,任广东西宁县知县,死后葬翠屏山。

墨泉

[清]黄六鸿

传说幽淙黛与同,一川凝碧影青空。

当年未审因何塞,吊古遗踪思不穷。

      黄六鸿,字思湖,江西新昌人(自称宜丰人,系用三国时旧名。宋改新昌,1914年改宜丰,今江西宜丰县)。康熙九年(1670年)以举人为山东郯城县令。

宿郯城与县令张子金城闲话

[清]纪晓岚

君作郯城尹,余持使节过。

弦歌今若此,风俗近如何?

东海遗封旧,南朝名士多。

传闻泉似墨,古井几时波?

      原诗注:相传郯有墨泉,明季县令恶郯科甲太盛而塞之,文士遂稀。纪晓岚,河北沧县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82岁,卒后谥号文达。代表作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阅微草堂笔记》。

墨河工竣

[清]王植

吾闻古费西南有笔峰,挺出云端灵气通。

又闻笔峰东南石城崮,天开研池神呵护。

研池东去五烟峦,叠翠排空笔架攒。

再东而南郯子国,水德之精色如墨。

维此文明萃一方,东夷剧为圣人乡。

尼山笔削麟德应,金声玉振焕天章。

数百里间儒林聚,子雍师古嗣后苍。

况复墨妙右军擅,舐毫汗简增辉光。

一自泉湮人杰少,进贤一冠晨星晓。

颙望谁者浚灵源,天时人事复寞杳。

我来锐有探源志,千载昌期兴水利。

畚锸如林断坚荒,长渠乍成比洙泗。

果然圣脉关人文,事才经始蔚风云。

乌巷首倡金马彦,连茹拔茅乐有群。

愿尔多士争先錬毛颖,莫教墨卿还齿冷。

      《乾隆郯城县志》原诗注:笔峰:俗名锥子崮。王植(1681-1766),字怀三,一作槐三,直隶(今河北省)深泽人氏。在郯城任知县时,勘灾抚恤,大兴水利,治理水患,赈济灾民39万余口,修筑土石堤180余里,政绩颇著。

作者近照

      作者:乔闪,知名文史学者、山东省优秀教师、现任郯城县美澳学校校长。参与编修《郯城县志》,主编《简明郯文化读本》、《郯城县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先后发表《郯城一贯书院兴衰纪略》、《郯城八蜡庙溯源——兼谈刘猛将军民间信仰》、《邂逅成千古---话说郯城倾盖亭》、《漫谈郯城“九相之都”的由来》等史志文章。

郯城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徐绍林先生书写纪晓岚诗句

采稿:孔明百科网  编辑:张新杰  徐建一

官方推荐

郯城县佛教协会中秋前夕走访慰问佛教场所

查看详情

郯城县佛教协会审核青山庵新入驻出家师

查看详情

墨韵华章——临沂画家刘玉学作品欣赏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举办第二届伏羊文化节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查看详情

补遗临沂籍黄埔军校学员:七分校之蒙阴刘堃然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顺利召开第二届二次理事会

查看详情

乔闪‖钩沉那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临沂籍黄埔军校学生

查看详情

郯城籍黄埔军校学员:后高峰头东村的百岁老人徐祗则

查看详情

临沂市马术运动协会会长杨维庆加入世界汗血马协会

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20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