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孔明行业百科

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张新杰‖故乡情结是一种心灵的皈依 --《龙山风雅集》后记

12-02点击量:879

郯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继民先生题字

    当《龙山风雅集》进入编排阶段,等待《后记》的时候,我却迟迟拿不动笔,多日来也没能写下几个字。以前的那种写作的兴奋和敏捷的思路,似乎被一股莫名的胆怯堵住了:唯恐写不出这本集子的雅致与厚重,辜负了诸位先生、乡党、同仁对故乡文化的无私付出和殷切期待。但是,不管是“母不嫌儿丑”的自我安慰,还是“近乡情更怯”的自我调节,我还得硬着头皮写。因为,这不仅是基于我为故乡做事的责任感和内驱力,更是故乡给予我的一次难得的锻炼与成长的机会。

    2018年末,在徐树超先生的积极倡议下,我们这些打小生长在蛟龙山(即郯城庙山)附近、怀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学子,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倾情描绘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企图留住那些行将在挖掘机轰鸣声中逐渐消失的山水景物。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就收到了几十篇散文、诗歌。这些作品,虽然谈不上有多么高的文学水平,但是字里行间,无不跳跃着热爱故乡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爱是埋入骨子里的,就像艾青的诗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盈泪而读,其爱也深、其言也切。

龙山风文学社成立合影

    我们这些人中,有年迈长者、复退军人,有国家干部、教师、医生、律师、书画家、创业者、企业家,也有春耕夏种的庄稼汉、漂泊在外的打工者、戗剪子磨菜刀的手艺人……。很多都是结识于微信、简书等媒介,至今仍有素未谋面者,是浓厚的故乡情结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挖掘故乡文化的同时,也在宣传故乡、提升自己。“记住乡愁”不应该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留住乡韵不能仅靠一幢幢崭新的建筑。没有根植于文化的乡村振兴,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感受到了自己也有守护家园、振兴故乡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定名为《龙山风》文学社。大家都积极在报刊杂志和自媒体上发表作品,以期让更多的人在故乡情结中体味到旷久的温馨,也能让子孙后代对渐行渐远的故乡有一种归属感。

    2021年4月18日,是《龙山风》文学社真正成立的日子。在焦子栋、夏政平、乔闪、乔俊文、刘学沂、顾伟、焦兆沂等非庙山籍诸先生的参与支持下,我们在郯子公园内的一贯书院举办雅集活动,正式将《龙山风》文学社从一个网络小团体,华丽转身为以蛟龙山为中心、面向沂河两岸的民间文学社团。也正是在这次活动期间,焦子栋先生鼓励我结集成册,给“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留下点可资纪念的东西。

焦子栋先生讲座截屏

    焦子栋先生是兰陵县庄坞镇的马湾村人,与立朝村隔沂河相望。他好学勤思、热心交流,不但是知名的荀子文化学者,还是乡土人情专家,对家乡的文物古迹、名人逸事、神话传说、地理风情等,了然于心,如数家珍。他2006年所拍的蛟龙山照片,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庙山的影像资料。该照片2018年经我转发后,为沂河两岸数以万计的民众熟知,激起了大家对故乡情结的探讨和思考。他2007年春节拍摄的立朝《重修圣寿院碑》,不料竟然成为这块稀有的元朝古碑唯一的实物照片,令人唏嘘不已。2021年7月,我将这些转发给碑文作者、沂州学正时天锡的后人,现已成为时氏宗亲会珍贵的家族资料,弥补了时氏家族记载中只有此事而缺少实物印证、更不知碑在何处的史料信息。

焦子栋先生2006年拍摄的蛟龙山

    焦子栋先生虽然没有生活在蛟龙山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龙山人”。但是,却只有他为蛟龙山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这份情怀,缘自他年轻时在老家每天都面对蛟龙山的隔河遥望,就连祖辈沿袭下来张贴“远望蛟龙千古秀,近邻沂河百代清”的春联,也融为助力他成长的文化基因。龙山、沂河,作为焦先生老家的一种地理标志,就这样成了哺育他的文化摇篮和他梦牵魂绕的乡土情结之所在。再放大些,“故乡情结”就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之一的“家国情怀”。这份情结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本地文化学者、黄山镇安头村的乔闪先生在《永远的蛟龙山――龙山风雅集序》中,更是将这份情结从历史到当代、从传说到现实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他感慨说:人们已经把山水的灵韵清音装进了岁月的磁盘里。可以说,蛟龙山已经成为凝聚当地人文灵韵的所在,成为周边人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符号象征,涵养、孕育出了让人们心有所寄、魂有所归的独特人文品格。蛟龙山孕育出的这种文化伟力,如涓涓细流,润入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被山滋水养的过程中,乡土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化鲜蕊渐次育发,文化自信悄然而成。

知名文化学者乔闪先生

    焦子栋先生对《永远的蛟龙山》评价很到位:“乔闪先生的蛟龙山一文考证详尽,掌故信手拈来,围绕蛟龙山与立朝村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水利工程修建,从地理形胜到生态环境,从蛟龙意象的形成到民谣的恰如其分借用,从历史典籍的考据到民间传说的剪接,从熟悉的乡音乡语到朴实无华的乡恋乡情……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更多出一份原汁原味的厚重与贴近现实的亲切。”

    焦先生与乔先生结识于2021年4月的《龙山风》雅集活动,神交于每天微信群里的沟通探讨。两位铄古切今的饱学之士因龙山、沂水而引发共鸣,把蛟龙山文化的挖掘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必将成为一段文坛佳话,这也是我牵头组织此次活动的最大收获。

    乔闪先生考证出,从汉代至清中期史料中一直记载的“郯勇士亭”,应该建在沂河的古渡口旁边,即使不是在蛟龙山附近,也应离这个地方不远。并指出:立朝村在北宋初年原名“力邵镇”,其中“邵”的古义为“高”,或指此处为沂河岸边的高地,也许人们在此建村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袒裼持剑,与蛟龙大战三天三夜”的大力士万丘欣。

徐绍林先生书赠《勇者胜》

    乔闪先生不但丰富了蛟龙山的文史资料,更考证出蛟龙山文化源自不畏险恶、敢于和大自然斗争的“郯之勇士”。所有的神话与传说都来自于历史事件,更具有心理上的真实性,这也能在蛟龙山周边找到佐证。

    明朝嘉靖年间沂州知州何格,在其《治河议》中分析认为,从大禹治理沂河起,就把“阻塞于庙山(即蛟龙山)”视为治理沂河的两大难点之一;立朝村原名“力邵镇”,在古义中就有力量高大的意思;民国二十九年的《山南头孙氏谱碑》载“始祖居山西太原府榆次县,因洪武年间战乱迁居山东临沂县南乡蛟龙山前伏龙庄”,可知山南头村明初时原名“伏龙庄”;蛟龙山顶的玉皇庙也叫“鱼骨庙”,传说以鱼骨作为寺庙的梁柱等等。这些记载和称谓应该与在治理沂河过程中,产生的大力士勇战蛟龙的神话传说有关。“勇敢刚毅,不惧艰辛”也就成为蛟龙山人刻在骨子里的人文基因,并一辈一辈地传承着。

    续修临沂县志卷十六《御寇列传》:“杨正心,字重三。本邑第六区山北头村人。民国十五、六年间,匪势猖獗。正心亲率乡团,四出清剿,杀贼甚多。并联合各村于蛟龙山巅,建筑石圩,固守三、四年。圩内居民,终获保全”。县志提到的蛟龙山巅石圩,就是玉皇庙所在。山北头村位于蛟龙山的北首,当选为全国共青团十八大代表的郯城一中女足队长杨传丽,就出生在这里。她凭着农村人特有的拼搏精神,多次带领郯城一中女足勇夺全国冠军,这不正是勇士精神的传承吗?

    山北头村北边仅一路之隔的薛庄村,是革命烈士魏瑗(1921-1950.5)的故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魏瑗正在临沂省立第五中学读书。他关心国家命运,未及毕业即辍学回乡,参加了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春任岌山区长。1943年10月任郯二区区长。1944年春至1947年夏先后任中共郯二区分区委书记、沭河区分区委书记。沭河区是紧傍马陵山的狭长地带,“南北一条线,东西一弹穿”,南北都有敌人据点,西面临近县城,斗争环境十分艰苦。魏瑗在沭河区建立和发展了一千多人的基干民兵队伍,开展游击战争,使县城日、伪军轻易不敢涉足沭河区。魏瑗作战勇敢,很有谋略,曾被谷牧称为“郯城的一员战将”。1948年,他任郯城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年底,郯城解放,被任命为郯城县长。不久,即主动要求随军南下。1949年6月他任浙江省临海县县长。1950年5月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

立于薛庄小学前的纪念碑

    受魏瑗影响,这里的农村土改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翻身农民纷纷参加革命,敢于同命运抗争,涌现出众多不畏牺牲的英勇之士。立于1965年4月的《牢记阶级仇纪念碑》记载:1947年古历2月12日,薛庄村吕方晋、张砚汝、魏凤全、魏玉玺、魏朝俊、魏经元、杨廷胜、刘玉桂、王文喜共9名土改积极分子被恶霸地主逮捕。遭到严刑拷打,受尽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在当天夜间被惨杀。在1947年4月与国民党还乡团的“庙山战斗”中,薛庄村的王克宽、王克凯、魏俊昌、魏凤贺,山北头村的高文祥、崇连举、孙永江共7名烈士光荣牺牲。1948年5月21日在山南头发生的“西山村战斗”中,该村的14位民兵被国民党地方武装围困在一阁楼里。在生死面前无一人变节投降,除一位个子小藏在鸡窝中幸存外,孙中原、孙绍训、孙天运、孙扇、王夫芝、王夫金、刘纪昌、郝永茂、朱振田、马维桂、杨广俊、李扫等13名烈士壮烈牺牲,傅伯达县长亲自戴孝,主持发丧。

    这些血染龙山的英雄事迹,无愧于传颂两千多年的“郯之勇士”,这也是根植于蛟龙山人内心深处的动力源泉。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乡原景和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热爱故乡的初心未曾改变,蛟龙山的“勇士”精神也从未遗失。遍布各地的龙山游子四海创业,以“务实笃行,行稳致远”的人生理念,践行蛟龙山勇士精神;数以千计的龙山运输司机,更是以“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良好形象,将蛟龙山勇士精神发扬光大。我能够鼓足勇气,不惧冷言冷语,精心策划这部文集,而且敢于斗胆来写这篇后记,也是受此影响啊!

金石名家王胜春先生为蛟龙山作画

    我很感慨。在蛟龙山空留虚名、大沂河沙滩柳林不再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对故乡念念不忘并引以为荣!故乡的山水发生着变化,老景观也在不断消逝,人们的心头也许会有各种莫名的怅惘和失落感。但是,故乡依然是我们每一个人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游子的每一根神经!前几天,我和刚在简书平台结识、自小离开立朝的女作家张燕女士,谈论她写故乡的“东栗园”和“蛟龙山”。当听到她说到“一直想回去看看,可是没有理由,也无人可奔”时,我已不禁泪目。

    我很忐忑。客居吉林的耄耋老者山南头人孙忠湘先生,1972年前曾在山南头生活工作过的禇墩人屈邦杰先生,他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故乡的山水草木,极力描绘故乡的美丽原风景;1990年县委下派的驻点工作组成员之一、归义三井人徐绍贵先生,把仅工作了一年多的立朝村视作第二故乡;乡土作家、黄山柴口人杜福振先生一直在挖掘传播蛟龙山神话故事等等。我和这些前辈未曾谋面,他们却对我鼓励有加,关怀备至。我在想——当某一天我真见到他们的时候,自己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我很自豪。郯城县人大常务会副主任许继民先生欣然为文集题字,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化学者邹强先生多次提出指导意见,县文旅局夏立坤局长也非常关心文集的刊印情况。更有原庙山乡乡长、德高望重的夏政平先生为龙山风作赋、金石名家王胜春先生为蛟龙山作画、诗词名家周孝仁先生为沂河赞歌、县诗词学会会长刘旭平女士题诗祝贺、县作协主席管晋章先生真诚鼓励,知名画家周从明、梁至淳老师先后创作龙山美景。刚从深圳回来的书法教育家、实力派书法家徐绍林先生题赠《勇者胜》,以表达其对蛟龙山勇士精神的敬仰。广结佛缘的书法名家刘学沂先生,则书赠意境深远的“皈依”二字。更为感动的是,“抒情沂蒙”画派代表画家王立鹤先生,有感于我对故乡文化的执着,特以赵孟頫名作《鹊华秋色图》之意境,创作属于蛟龙山的“思乡之画”。这些自豪不是因我个人而起,而是故乡情结让我们走在一起。

刘学沂先生书赠《皈依》

    因为“故乡”是最好的表达我们对那处地方感情的词汇。因为故乡情结,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皈依。

    德高望重的书法家、郯城县书法家协会创会主席徐树超先生,退休后坚持回立朝村生活,身体力行带动故乡的文化发展。在他多年的影响下,蛟龙山一带习书成风,培育了几十位书法家。他发起成立的“龙山农民书画研究会”,不但于2021年5月份入选临沂市“百乡百团”项目名单,更为立朝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集中的《家乡人书写家乡美景》篇,就是把焦子栋先生为立朝、薛庄撰写的八景诗,选用出生在这两个村庄的八位书法家,以书法艺术的形式,激发游子热爱故乡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徐树超先生倡议成立的《龙山风文学社》,更是彰显出他情系桑梓、回馈故乡的赤诚之心。

龙山农民书画研究会作品集

    临沂市马术运动协会会长、立朝人杨维庆先生,多次在老家举办国家级马术赛事活动,并先后将临沂丰和马术俱乐部和中国汗血马繁育基地落户在蛟龙山下。这个集汗血宝马繁育、展示、训练、表演比赛及马术健身、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文旅项目,已经成为蛟龙山的文化名片,极大提高了故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马术这项勇敢者的运动,也必将为蛟龙山勇士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汗血马繁育基地近照

    经常回立朝的作家、诗人沂波,总喜欢站在沂河岸边纵目远眺,享受故乡的滋养。他在《沂河萦怀》中尽情地“感恩童年的故园,感恩沐浴我成长的母亲河,作为满怀深厚感情的沂河之子,我将继续书写关于沂河的长歌……”

    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文创学者、立朝人李墨纯,在《一个人的山岗》中感慨:大凡提起故乡,任谁都少不了对青山绿水的向往,而一旦提起山水,又免不了牵挂起那绵延柔长的母亲河,还有那顶天立地的父亲的脊梁。当你来到世上时,他们早已结伴成双,成为爹娘,成为此生永难忘却的山水故乡。

    少小离开立朝的张燕,在《梦里乡土》中写哭了自己:离乡的喜悦早已被重重叠叠的旧梦碾碎,梦中的乡土却始终历历在目,清晰如画……乡土存在于一个无人可及的时空,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立朝人磨刀客作品发表在《临沂日报》

    我们之所以思念故乡,是因为故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祖辈们在此垦荒种地、造福后世的奋斗足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亲人。正是基于对故乡无比深沉的爱恋,他们躬耕四季,执念一生,呵护着这片土地;他们含辛茹苦,在希望的田野播种着幸福,世世代代传承着家族的梦想,守护着我们百年后归来的地方。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说:“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

    我们之所以难忘故乡,是因为故乡的山水滋润了我们的筋骨血脉,是故乡的基因成就了我们的人生精彩,是故乡的风水给予我们人生意义和行为依据。“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即使我们打起行囊,背井离乡,那厚重的故乡情结、乡愁味道,是我们永远根植于我们心里、永远遗忘不掉的。故乡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也将是我们回归的地方。“念兹在兹,此心不越。”我们的梦想在这里升起,我们的心灵在这里皈依,她会像慈母那样,永远呵护、庇佑着我们!

    我在离故乡不远的外地谋生,虽然回老家居住的日子屈指可数,但是对故乡的情愫却日渐浓厚。几年来,通过挖掘故乡文化,我的心态得到了历练,思想得到了净化,视野得到了拓展,结识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也得到了愈来愈多的理解与尊重。我逐渐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目标,不再纠结于过去、焦虑于现在。放下了应该放下的包袱,拥有了应该拥有的快乐,我的心灵在故乡情结中皈依。这是龙山风赐予的灵感,这是沂河水激发的豪情,这是勇士亭彪炳的人间正道!

    是为记。

立朝张新杰2022年12月1日于新沂

徐树超先生书赠《人间正道》

官方推荐

郯城县佛教协会中秋前夕走访慰问佛教场所

查看详情

郯城县佛教协会审核青山庵新入驻出家师

查看详情

墨韵华章——临沂画家刘玉学作品欣赏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举办第二届伏羊文化节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查看详情

补遗临沂籍黄埔军校学员:七分校之蒙阴刘堃然

查看详情

天津市山东临沂商会顺利召开第二届二次理事会

查看详情

乔闪‖钩沉那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临沂籍黄埔军校学生

查看详情

郯城籍黄埔军校学员:后高峰头东村的百岁老人徐祗则

查看详情

临沂市马术运动协会会长杨维庆加入世界汗血马协会

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20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