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孔明行业百科

公正  严谨  真实   客观

龙山论剑‖焦子栋 乔闪:屈复《芙蓉村宋烈妇诗》赏析

04-22点击量:508

新沂书法名家李荣政先生题字

龙山论剑按语:

  龙山风文学社自2018年组建以来,先有焦子栋和乔闪二位先生就当地史料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后有夏政平、周效仁、屈邦杰、徐绍贵、杜福振、邹强,以及客居吉林的孙忠湘、新沂的李荣政等先生不断提供相关信息。大家每天在微信群里切磋琢磨,碰撞火花,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同道相益。“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本着团结合作、求真务实的精神,关注现实,兼容并包,彰显个性,重视民生,致力于传承稷下学风,传播文史知识,守望乡土文化,浸润家国情怀,积极开展学术争鸣与探讨,于吹沙见金中把握历史文化的亮点。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透过字里行间的溯源寻根,娓娓道来,让渐行渐远的历史诗意般地复活,展示出古郯大地、千年兰陵的生动、鲜活与厚重。从历史的经纬中,我们一起去追寻、感知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潮起潮落、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和嬗变沧桑,去汲取智慧、涵养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现将多年来在“龙山风”微信群中闲聊的相关课题整理成文,以“龙山论剑”名为专栏,并由祖籍郯城的李荣政先生题字,将分期发布,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共鸣,挖掘出更多的文史资料,为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 乔俊文  张新杰)

焦子栋和乔闪先生结识于2021年的这次活动

磐石尚可转,桃花几度开?

——屈复《芙蓉村宋烈妇诗》赏析

日长如海,花香月彩,

有女二十方五载,三年药炉无闲晷。

无闲晷,奉夫子,嗟嗟花月乃如此!

 

日长如海,夜长如海,

念我泉下人,谁当共忧喜?

忧喜由来已九年,新我衣裳,为备两棺!

 

日长如海,风雨相倚。

夜长如海,风雨相待。

风雨待妾妾不来,遂令妾意与君违。

 

磐石尚可转,桃花几度开?

别我姊与父,回头为姑语:

莫言为儿致芳名,名亦不到荒村土。

先茔之侧日夜长,此是儿随夫葬处!

  此诗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王植、张金城等纂修的《(乾隆)郯城县志·艺文志》,诗后附有编者说明:“按事实,当为芙蓉村王门宋烈妇作。”县志和屈复《弱水集》卷四,诗题均作《王烈妇诗》。诗中所写宋烈妇,为今兰陵县卞庄街道芙蓉村人,婆家姓王,娘家姓宋,所以说是“王门宋烈妇”。

清代属于郯城的兰陵县卞庄街道芙蓉村

一、背景

  列女是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特殊女性群体。自西汉刘向作《列女传》之后,历朝历代便不断有人仿效其体例,在正史、方志中设“列女”栏目,比如在《(乾隆)郯城县志·列女志》中,列女群体就分为贞烈某氏、忠烈某氏、节孝某氏等,有节妇、烈妇、贞烈女、孝妇、贞女等类别,并在县城驻地建有一所节孝祠,春秋致祭。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影响,推崇“存天理,灭人欲”,朝廷建立旌表制度,守寡达15年以上者可以光荣地获得一个贞节牌坊,使得“一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等封建礼教观念日益强化。每年各地方的族长、保甲长都要向官府公举节妇烈女,省﹑府﹑州﹑县各级官府都分别建有节孝祠﹐祠外建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对入祀其中的节孝妇女给予表彰。“节妇”与“忠臣”“孝子”,共同成为人们效仿学习的楷模,“节妇烈女”尤为社会所颂扬,其名字还会被列入正史和地方志。

  古代女性从小接受“三从四德”的观念,坚持妇德妇义义无反顾,将女性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日趋狭义与严苛,这种节操观成为明清时社会公序良俗的一部分,以致各地争相以竖立贞节牌坊为荣。“男可重婚,女无再适。”贞节信条已经成为封建时代女性最高的社会责任。

  董家遵在《历代节妇烈女的统计》中对宋代以来节妇烈女数的统计如下:宋代274人,元代742人,明代35829人,清代12323人。清雍正三年(1725)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从地方志、正史、野史中搜录了大量妇女孝义节烈的史料,统计出:唐代51人,宋代267人,明代36000人。由于唐朝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的朝代,女性地位高,比较随意、开放,导致女人(武则天)专权当了皇帝,后来是韦后、太平公主都想左右政局,宋儒将其称为“唐女祸”,朱熹甚至把唐朝叫做“龟唐”,也有文人称之为“脏唐”。由于官府的大力提倡,明清时期节烈妇女的数量井喷式激增,且出身下层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占了绝大多数。据有关资料,有清一代,节妇烈女高达数百万人。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冰冷的数字后面,又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斑斑血泪和青春女子的红颜老去?

兰陵县庄坞镇清嘉庆杨家刘氏节孝碑坊

  所谓“贞节烈妇”,“节”和“烈”是大有区别的:“节妇”,意即有节操的妇女,一般是指为亡夫守身如玉、绝不改嫁的女子,也有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节妇们甚至不惜剪发毁容,自残明志,养亲侍疾,抚孤送终,任劳任怨,苦苦支撑着已然是摇摇欲坠的家庭,晨风夜雨,冷壁孤灯,终生寡居,直至去世。“烈妇”,则是指在丈夫亡故后,不愿独活于世而自杀殉夫的刚烈女子。她们重义轻生,殉死方式决绝惨烈,包括溺水、投缳、绝食、自焚、自刎、气绝、服毒、贼乱、强暴致死等。

  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婚配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需要完成“三书六礼”(“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的程序,婚姻才会被承认为明媒正娶。旧时女子出嫁后,一般是在家相夫教子,处于依附地位,一旦守寡,不但失去经济依靠,还要抛头露面去养活全家,生存空间十分逼仄狭窄。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凡是寡妇不改嫁者,免除其徭役、赋税;根据《大清律例》,妇女守节后才可以获取财产继承的权利。“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贞节信条已成为束缚这些弱女子的枷锁,在道德的束缚与现实的严酷夹缝中,她们只能牺牲自我,“苦节守志”,纺纱绩麻,汲水舂米,“昼理中馈,夜勤纺织”(白天负责家中供膳诸事,晚上还要辛勤地织布),承担着繁重的农业劳动和手工业生产活动,饱尝生存生计的艰辛,将自己鲜灵活泼的生命献祭给了封建礼法。所以,一旦丈夫身死,这些弱女子身边再无可依赖之人,家中也陡然失去了“顶梁柱”,就会觉得自己活下去独立支撑一个家会万分艰难,于是万念俱灰,为夫轻生殉死的念头往往异常坚决。

  该诗作者屈复(1668~1745),陕西蒲城人,初名屈北雄,后改名为屈复,字见心,号金粟子,晚年自号晦翁,世称“关西夫子”。他先世为蒲城望族,出生于清初郯城大地震那年(康熙七年),幼有殊禀,学业优异,言谈惊人,同里贡士王诜喜其才华,将其长女许配屈复为妻,长女暴卒后,王诜又以次女续配。他19岁时参加县童子试取得第一名后,便放弃功名四处游历。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年27岁的屈复离家,云游于齐鲁河济之间。在此期间,他承蒙郯城知县刘三异挚诚款留,遂设馆于贡士张偕六家,从此,郯城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康熙四十一年(1702)屈复在郯城得知发妻王氏逝于故乡,甚为悲凄。随后迎娶当地何氏为继室,定居郯城,先后寓居达四十余载。1745年春,年事已高的屈复打算回归关中故里,谁知旧病突发,不能动身,五月二十一日卒于郯城,享年78岁。他终生未归故乡,但浓浓的思乡情结难以割舍。因怀念故乡,屈复晚年也自号“金粟老人”,又号“逋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三·蒲城县》载:“金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碎石,若金粟然。”后由过继给他的本族曾孙屈来泰扶柩归葬陕西蒲城祖茔。

屈复的百度资料

  本诗当为作者寓居郯城期间写就,大约就在烈妇殉情的当年——1700年。芙蓉村,即今临市西南兰陵县卞庄街道北芙蓉村,附近另有南芙蓉村,均在县城东南方近郊约三公里处。《(康熙)郯城县志》卷一载:“芙蓉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旧传山多芙蓉花,因名。”山分南、北两座,“峰峦丛秀,状若芙蓉”,即因山峦起伏,有如朵朵莲花而得名。《清一统志·沂州府一》:芙蓉山“在兰山县南,下有芙蓉湖。东泇水入焉”。元代于钦《齐乘》卷2“泇水”条载:“泇水有二:东泇出沂州西北其山,南流至卞庄站(国初立站,今废),中分一支入芙蓉湖,溉田数千顷——湖在沂州东南芙蓉山下。”据《(乾隆)郯城县志》,芙蓉河即东泇河,发源于费县箕山下,在兰山县境内有一节名叫东泇河,在兰山、郯城二县交界处称为官桥河,在郯城境内名叫芙蓉河,进入邳州境内又称作柴沟河或艾山河。郯城南控淮泗、北接琅琊,是进出山东和江南诸省的门户,与兰山县的边界“环回交错”,“西至长城保,与邳州接界”,芙蓉河“东南流入兰山界,经卞庄塔子山后分两支,一支直南,趋三合村合阳明河水,达邳州境之泇口;一支绕东南流,汇入郯城县界之芙蓉河。”它先后流经郯城县芙青保(芙蓉、青竹一带)、兰山县卞庄保,又进入郯城县四哨保,再进入兰山县南桥保和郯城县长城保后,才进入邳州境内,本为古泗水支流,黄河夺淮、泗后,又演变为黄河支流,后注入运河。历史上经过三百多年的清淤挑浚、拓宽取直,今天的东泇河(芙蓉河)已属于淮河中运河水系,为邳苍分洪道主要支流。

  芙蓉山是历史文化名山。世传唐代大诗人刘长卿于此写下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北宋时,曹洞宗第八世高僧芙蓉道楷禅师(1042~1118),俗姓崔,剃度名为道楷,不慕荣华、不畏囹圄,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被后世尊为“曹洞宗中兴之父”,为禅宗六祖慧能以后第12位衣钵传承人。他晚年在故乡芙蓉湖畔,草创佛堂数间,讲经说法,大扬禅风,学者风从。在征得地方官员同意后,他率众弟子连年开渠不止,将芙蓉湖水从东泇河排走,消除了水患,开垦出数千顷良田,分给无田者或流民耕种,从此芙蓉山下古芙蓉湖畔,遂以盛产“琅琊香稻”闻名。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赐给道楷所居的草庵一方“华严禅寺”匾额。芙蓉道楷禅师临终书偈,有“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之豪横偈语,其灵塔遗址在今卞庄街道办事处芙蓉山西之小屯村,后来其灵骨又被迁移到湖北随州大洪山。古芙蓉湖区,如今已成为山东乃至中国的“南菜园”,其中一部分已被辟作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

  唐宋时该地为沂州芙蓉社。明清时期,郯城县共辖4个乡:大安东乡、大安西乡、长乐乡、芙东乡,顺治二年以后,每乡包括8个里社,每社分十甲(亦称保)。此地为郯城县芙东乡,俗称西北乡,下辖三峰、道庄、沙沟、王田、崔塚、芦作、池头、磨山等8社 。从明代开始,为防备荒年饥馑,在马头、红花埠、神山、芙蓉等地都设义仓,芙蓉集也是当时郯城全县22个集市(市店)之一。

史景迁和他的著作《王氏之死》

二、赏鉴

  生死爱恋是人类永恒的主旋律之一,古往今来,曾留下无数奇文美篇。《诗经》三百零五首,开篇即是《关关雎鸠》,写了青春勃发的男女之恋。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则写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妻的生别死离。康熙五十五年(1716),屈复在济南听说了安徽枞阳一贫苦妇女姚氏反抗少爷公子暴行自缢而死的事迹,愤然作五言长诗《枞阳姚烈妇》,共390句,1950字,殊不亚于《孔雀东南飞》。

  《(乾隆)郯城县志·列女志》这样介绍王烈妇:烈妇宋氏,十七岁时嫁给芙蓉村的王庄临为妻,不料六年后其丈夫却患上了瘰疬(音luǒ lì)。瘰疬就是老鼠疮,较大者称为疬,较小者称为瘰,统称瘰疬,为生于颈部淋巴结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她亲奉药饵服侍,历时三年而毫不倦怠,可是丈夫最后还是一病不起,于是她呼号泣血,发誓要殉节。公婆及父母兄弟都来开导她,她对婆婆说:“岂不知婆婆奉侍无人,但是留下儿媳也是拖累了您老人家。”婆婆知道情势不可挽回,就痛哭流涕地说:“你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我应当成全你的好名声。”宋氏回答说:“我只是祈求内心的安宁罢了,哪里是图什么虚名啊!”等到她的父兄纷纷来奔丧,她就告诉他们说:“父兄素知大义,儿死固胜于生矣!”于是“命家人备两棺,众终夜守视,黎明竟自缢死,时康熙三十九年八月也。” 康熙三十九年即1700年。

  《芙蓉村宋烈妇诗》,既没有“关关雎鸠”引而不发的瑰丽斑斓,也没有“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向世俗挑战的以死抗争,而是选取宋烈妇临赴黄泉前的一段特殊情境,刻画了她视死如归、决定以身殉夫时的冷静与坚毅。

 日长如海,花香月彩,

 有女二十方五载,三年药炉无闲晷。

 无闲晷,奉夫子,嗟嗟花月乃如此!

  通常人们都说“日长似小年”“日长如岁”,不说“日长如海”。年、岁是指时间的长度,这里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来形容白天的漫长难捱,则是指时间的广度与深度。晷,读作guǐ,传统的解释有二:一指太阳影子,比喻时光;二指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定方向、节气和时刻的仪器。

  “花香月彩”,年轻人的美好回忆是新婚燕尔,“花前月下”衷肠互诉,时间过得飞快。可这里却是“日长如海”打头,内心愁肠郁结,一下子把“花香月彩”的美好氛围变得异常压抑、沉重。屈老夫子把“正开奇合”化为“奇开正合”,文似看山不喜平,开头就让读者在跌宕起伏中有所期待。

  为什么“日长如海”?是因为“三年药炉无闲晷。无闲晷,奉夫子,嗟嗟花月乃如此!”这是“日长如海”的原因。为了救治重病卧床的丈夫,三年来自己衣不解带,夜不成眠,对天祈祷,含辛茹苦,天天与药炉、药壶打交道,丈夫与药炉、药壶已融为一体。如今无力回天,夫君挂了,药炉灭了,药壶碎了,年方25岁的自己魂也丢了、魄也散了。在男权时代,丈夫在什么都好说,丈夫不在啥事都难办。所以,鲁东南郯城、兰陵一带的民谣《躲日子》里就有这样的歌词:“在娘家过了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

2007年史景迁博士在兰陵出席荀子研究会

  本诗与康熙十年(1671年)曾任郯城知县的黄六鸿所负责审判的私奔女人王氏之死案件一样(参见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都是怀着十分复杂沉重心情,叙写了那个时代条件下中国农村底层妇女的严酷生存状态,时乖运蹇,祸不单行,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郯地女性的不幸遭遇和悲哀,可谓是异曲同工。

日长如海,夜长如海,

念我泉下人,谁当共忧喜?

忧喜由来已九年,新我衣裳,为备两棺!

  这是第二叹。“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日长如海”后又加上“夜长如海”,看似简单的重复,实则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又更进了一层。过去伺候病重的夫君,觉得大白天如同无边无际黑沉沉的大海,虽然百般辛苦,自己活着总还有一丝希望,如今忧乐与共的丈夫已命赴黄泉,希望完全破灭了,不仅是日长如年,而且又长夜漫漫,自己就如同虚无缥缈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生活下去的信心,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没有丈夫的日子,白天家中农活繁重,闲不下来,注意力有所转移。可是到了夜晚,独守空房,对丈夫的思念无有任何排解,这种思念反而更加强烈。传说有的年轻寡妇为了排解相思之苦,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就撒下一升黄豆在地上,然后摸黑一粒粒再捡回升里,等捡得差不多了,天也就亮了,终其一生,却要经历无数次礼与欲的痛苦挣扎。这种身心的痛苦、灵与肉的煎熬,让她们不得不采用自虐的方式来克制、压抑自己正常的情感欲望。

焦子栋先生和出席荀子文化研讨会的汉学家浦安迪博士合影

  “忧喜由来已九年”,婚后六年,过去美好的一段时光转瞬即逝,最近三年都是围着煎药的药炉子打转转。六加三等于九,在生死煎熬、度日如年中,又度过了三个年头、一〇九五天。药壶与药炉这对主体象征物,正好映衬出宋烈妇此时此刻生不如死的生活状态。屈老夫子对此情此境的艺术再现,的确是炉火纯青,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日长如海,风雨相倚。

夜长如海,风雨相待。

风雨待妾妾不来,遂令妾意与君违。

  这是第三叹,屈老夫子在上一阙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白天的时候思念你,犹如我们在风雨中相互扶持;夜晚的时候思念你,又似我们在风雨交加中相互等待。“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明代嘉靖年间诗人林大春《望夫山吟》:“但愿君心长在妾,不怨妾身与君违。”本来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如今你却在风雨飘摇中撒手人寰,弃我而去,再也等不来我,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我如何能继续独自徘徊人间?对“日长如海,夜长如海”反复吟咏,并分别作具体阐释,抒发了宋烈妇与丈夫相依相偎、风雨同舟的无限深情,以及因丈夫早逝而生发的极度哀伤与孤独感。这一段一唱三叹,让屈老夫子的神思妙手剪接得意境迭出,将悲情诗意进一步向高潮处推进,并为为下一段结句点睛蓄势。

磐石尚可转,桃花几度开?

别我姊与父,回头为姑语:

莫言为儿致芳名,名亦不到荒村土。

先茔之侧日夜长,此是儿随夫葬处!

乔闪先生

  按理说“三叹”可为观止,但屈老夫子依然大胆铺陈:用“磐石尚可转,桃花几度开”,继续在“日长如海,夜长如海”的基础上起兴。极为厚重的磐石都还可以动摇和转移,但是“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国风·邶风·柏舟》),至此,宋烈妇去意已决,此心坚定不移。“桃花”暗示的是年华似水,花开花落又一春,紫燕又归来,“人面桃花相映红”,生别死离的悲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激荡出瑰丽斑斓的生命交响曲!哀莫大于心死,有道是“纸钱不到黄泉路,岁岁化为坟上土。”既然亲爱的夫君命赴黄泉,我也生无可恋了,死何足惜!尘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落得个青史留名的好名声,固然可以给家族带来荣誉,可是对我这个断肠人又有什么益处呢?欲哭已无泪,自己毅然决然随夫君的灵魂远行。宋烈妇这些告别父兄姊妹以及婆婆的话语,字字泣血,语语决绝,内心炽热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扣人心弦,动人心魄。

  郯城户籍人口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为4万零2人,顺治三年降为3万零75人。17、18世纪的郯城,乃“弹丸小邑,久被凋残”,天灾人祸纷至沓来:从白莲教到明末清初满洲兵屠杀掳掠,从蝗灾、瘟疫到洪水、大旱,从盗匪到雪灾,无一不给这片土地带来深深的创伤,这些灾难直接导致的是人口急剧减少。康熙四年之奇荒、七年之地震,田禾颗粒无收,人民饿死大半,房舍尽皆倒坏,地震中压死1552人,前后一共有九千余人丧命。人们一旦遇到灾祸、疾病等不幸,往往是磕头烧香、求神问卜,家庭暴力和自杀案例随处可见。太多的不幸、贫困,往往造就出精神极度颓废萎靡、心灵畸形的人民,也常常孵化出轻率、鲁莽以及几乎无法处理的突发和不理性的暴力,正如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所指出的:郯城“家人父子,顷刻变为寇仇,邻里亲朋,樽俎可兴干橹。悬梁自缢,无日不闻,刎颈投河,间时而有。”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女性的地位是一个国家文明开放程度的标尺。通过对屈复这首叙述清初妇女自尽殉夫事迹的《王烈妇诗》探赜勾玄,我们可以了解到旧时代普通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及一些特殊生活状态(造化弄人,在某些情况下竟然是死胜于生或非死不可),可以透视出过去“一个妇道人家有时死比活着更容易”的悲惨命运。

焦子栋   乔闪

2023年3月5日草就,3月18日改定

  作者简介:焦子栋,1959 年 1 月出生,笔名沂水春帆,兰陵县庄坞镇马湾村人,中学高级教师。1980 年 7 月毕业于苍山师范,曾任教于苍山县神山中学(1983 年于此地被评为临沂地区优秀教师)、苍山县第三中学(1995年于此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兰陵县(苍山县)第一中学等处,2019年 2 月退休。2015 年出任兰陵县东方荀子研究院院长,2017 年受聘为兰陵县博物馆名誉馆长,2021 年受聘为兰陵县仓颉博物馆名誉馆长,2022年初当选为十一届兰陵县政协常委。主编有《荀子通译》(2016 年 10 月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荀子思想传承与发展文集》(2020 年 1 月线装书局出版发行);主笔撰写《荀子思想与沂蒙文化》全部文稿(2019 年 1 月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等。

  作者简介:乔闪,中学高级教师,郯城县教体局原党组成员、郯城县美澳学校原校长。主编《简明郯文化读本》《郯城县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等校本课程用书。《郯城文学》《望海楼》诗刊顾问,临沂市散文学会会员,沂蒙史志专家、文化学者。

校对:郯城县作协 乔俊文

编辑:孔明百科网 张新杰

官方推荐

郯城人物志丨高峰头侯长熺

查看详情

周京研究重大发现:探花周京原名周应瑞

查看详情

郯城蒲汪李氏先祖文史资料汇编(下)

查看详情

郯城蒲汪李氏先祖文史资料汇编(上)

查看详情

书法家刘学沂深入江苏三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交流创作

查看详情

水源木本承先泽 敦宗睦族言孝思 ――相庄张氏祖林谱碑考析

查看详情

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痛悼永城画家许绍伟先生

查看详情

新增清末举人、郯城教育先驱孔昭郯文史资料

查看详情

《沂蒙史志》2024年第四期刊登乔闪先生新作〈误读徐贲五百年〉下篇

查看详情

《沂蒙史志》2024年第三期刊登乔闪先生新作〈误读徐贲五百年〉上篇

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20-2025 智圣千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36221号-1